在《皮囊》这本书里,作者蔡崇达写了许许多多曾“路过”他的生命的亲人、朋友,年迈而睿智的阿太、用盖房子来坚守对父亲的爱的母亲、在新与旧的对立中逝去的张美丽……而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与残疾斗争的父亲,和用盲目而热烈的方式追求自由的厚朴。
作者的父亲,在生病之后痛苦的挣扎,渴望尊严的回归,为此,他制作了行动方案,并制定了严格的时间,他坚强地按方案行走、锻炼。如果不是那次台风,明确地揭示了已经注定的结局,或许,全家人还能再多些快乐的时光。不管是病后易怒的父亲,还是后来像小孩子一样的父亲,给作者留下的,大概只剩下那为了能送父亲去美国得到更好的治疗而奔波忙碌、没有多陪伴父亲而留下的遗憾。
之所以对此感受深刻,是因为我的父亲也常年被疾病困扰。在我上大学的那一年,他被查出患有类风湿。从那时起,每逢阴天下雨,每到温度下降,疼痛如潮水向他袭来,手不能提,肩不能抬,夜不能寐。不幸的是,没过两年,他又出了车祸,伤到了脚,腿脚又不太方便了。看到作者的父亲因疾病而发生的种种变化,总是觉得眼睛又酸又涩。
原本,父亲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生病之后更是变得刻薄、易怒,家中时常出现我与他的冷战。或许是因为自己在慢慢走向成熟,也或许是父亲的强势在渐渐减少出现的次数,我开始觉得,我为他撑起保护伞的时候到了。有时,看到父亲越来越明显的白发会蓦地心酸,看着父亲蹒跚的步伐会恼怒自己的无能,面对因病痛折磨而逐渐消瘦的父亲会茫然无措。工作后,或许我也会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而成为一个工作狂,我只希望,能够多一点、再多一点时间陪伴父母,不让自己徒留遗憾。
书中,因为我的父亲而对《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感触颇深,因为自己的境遇而对《厚朴》印象深刻——因为我们都处在生存现实和自我期待的极大落差之中。
大学毕业至今已有一年多,由于自己性格的原因,考公务员也好,考银行也好,全都被面试官斩于马下。在父亲的封闭式教育下只会死读书,不会交际、不懂人情往来的我没能找到让父母满意的工作。按作者的话说,我这叫不会与真实的世界相处。恶性循环之下,我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愿与人来往,像是把自己装在一个壳子里,并且像厚朴一样,紧张、敏感地去抗拒一切质疑和暗示。我经常对自己说,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却又总是被内心深处那个自卑、懦弱的自己推迟这一决定。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不论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我都要坚决地迈出第一步,训练自己和真实的世界相处,接触真实的利益关系和真实的人性,不管这一步对我而言有多么艰难。
珍惜当下,珍惜现在的亲人、朋友,珍惜与家乡相处的时光,这就是《皮囊》一书带给我最重要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