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们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让自己认得自己,我们每天与自己相处,大概这世上再没有什么人比我更了解自己,我们知道自己所思所想,知道面对纷繁世事自己会作何反应。“我是谁”,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我就是我啊。
但有的人却不知道我是谁,或者,对他们来说,我不仅仅是我。在他们的头脑中,有两个以上的我存在,不同的我有不同的姓名、身世、脾性、特长,彼此之间好像独立存在的个体一般。
是的,他们分裂了。《24个比利》《24重人格》所讲述的都是主人公分裂为24个人格的故事,这不是文学家们的虚构,而是真实的案例。前一秒他们还是风雅绅士的成熟男子,下一秒就可能变成胆小怯懦的3岁小男孩,或者可能变成暴戾恣睢的野蛮大汉……这便是传说中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DID),曾用名多重人格障碍(Multiple PersonalityDdisorder,MPD)。
当发现有24个我,哪个才是真正的我,还是说他们都是我,我究竟是谁?
DID是个什么鬼
DID指的是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并且人格之间会发生转换来控制行为。之所以由多重人格障碍更名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因为研究者发现患者并没有不同的完整人格,只是出现不同的身份的分离。
DID患者分裂出的人格包罗万象,可以是不同的性别、年龄、外貌、种族、物种,其表现即一个人身份的瓦解,就像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多灵魂,他们的世界嘈杂无序,患者经常听到其他的不知道源自于何的声音。
每个人都有多面性,不过DID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一个人的多个面孔”。这种人格的分裂伴随着个体情感、行为、记忆等功能的改变,不同的人格每个单拎出来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紫霞和青霞,两个不同的灵魂共用同一个身体,当青霞被置换到另一个身体时,紫霞和青霞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同时存在。其何以两个灵魂共同寄居在一个身体中,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就其表现出来的情况而言,同DID患者非常相似。
DID≠精神分裂
一个人格分裂,一个精神分裂,怎么想怎么觉得都是失去自我的病症,也难怪让人容易混淆,傻傻分不清楚。
和DID不同,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属于功能性精神病障碍,指的是大脑不同层面的功能产生了分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情感认知,逻辑能力,感官认知,思维的完整性,行为和意识的连贯性受到严重的损害,并表现出病态。精神分裂症患者没有自知力,他们经常会产生幻觉并无法与真实世界相区分开来。如果说DID患者是心灵出了问题,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大脑出了问题。
DID患者有多个我存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则有一个想象中的我存在。前者因为不同的人操纵一个身体而导致生活的混乱,后者则是一个疯狂的人失掉了生活。幻听、幻视、妄想、思维破碎、社交无能等,这些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症,而对于DID来说,只要其分裂的人格是正常的,其人前的一切表现都是正常的,所以相对于精神分裂来说,DID更难被发现。
“我们”的相处
在比利的24重人格中,比利是最初的核心人格,但是他并不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由于他有自杀倾向,因此长期处于睡眠状态,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被唤醒。比利沉睡期间,其他人格会出来代替比利应对各种事情,比如阿瑟是第一个发现其他人格存在的,他理智冷酷,知识渊博,所以在安全状况下他负责管理,决定谁出现;里根强壮暴力,职责是保护所有的人不受伤害,在出现危机时他有决策权;亚伦表达能力强,善言辞,因此被推举为外部联络人,经常由他来传达大家的想法和意见;戴维是个8岁的孩子,当其他人格感受到痛苦的时候会隐退,戴维就会出来代他们承受痛苦。每个人格都有存在的意义,他们认为彼此是作为独立的人而存在的,只不过是碰巧寄居在同一个身体里,而不是被主人格创造出来的不同人格。所以,人格们之间为了共存,会商讨出公认的管理办法来保证生活的正常。
他们围在一个打光的舞台旁,灯光打在谁身上谁就会出现,其他人则隐藏起来。人格转换往往是受到外界刺激而引发的,比如比利在监狱中屡次受到伤害,紧要关头里根都会出现;在比利受到伤害感到痛苦时,哭泣的戴维就会出现;卡梅伦成年后第一次人格转换是因为同母亲接触频繁引起的,而当他的儿子大声呼喊“爸爸”的时候,主人格卡梅伦就会出现。
当然,DID患者会经常出现混乱时期,比利因为几个不受欢迎人格的捣乱,使得大家大量遗失时间,导致患者疲惫不堪,主管人格也难以应对这种混乱,这种失控的状态对DID患者来说非常危险。比利在混乱时期犯下了抢劫和强奸罪行,导致最终被捕入狱,而其他人格对这些罪行并不知晓,所以他们一直疑惑于为什么会身在监狱。核心人格面对无法应对的情况时会选择隐退,那些活跃的不受欢迎的人格出来接管,比利就会做一些其最初人格远不会去做的事情,甚至破坏人格们之间应该互相遵守的规定。
DID病因
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一个人格已经足够去应对种种状况,实在力不从心,大不了哭笑吵闹以宣泄。但是对DID患者来说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无法一个“我”去面对,非要分裂出那许多人格才能让自己无恙?
对于DID的病因,比较流行的解释还是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和重大伤痛让孩子无助绝望,这种无法摆脱的痛苦让孩子幻想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是这个人在承受这一切,这些事情与他无关。这样,孩子就不会被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实压垮,他就能够像个旁观者一样继续过他的生活。比利和卡梅伦都是在童年受到了虐待导致的分裂,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分裂的人格,而在以后的生活中由于其他的诱导因素使得人格分裂越来越多。不仅仅是童年创伤,任何重大的创伤都有可能导致分裂,《禁闭岛》中的主人公是个警察,其精神病的妻子杀了三个孩子,他在悲痛中杀了心爱的妻子,这种痛苦已经超出常人的接受范围,他只能分裂出不同的人格,幻想各种角色,把自己抽离出去。
因此,DID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悲伤太多的时候,一个人已经无法承受,我就把投注在一个人身上的所有煎熬分别来接受”。因为无法承受,所以他们选择将这一段记忆剥离出来,强行塞给创造出的人格,分离出的人格从此便生活在黑暗中,但主人格依然可以像没有发生这些糟糕事情一样生活。
DID患者大部分都有童年创伤,但是有童年创伤的人并不是都出现了人格分裂,有些人依然可以从悲惨的童年阴影中走出来,健康成长。所以,DID患者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容易被催眠,即他们受暗示性很强,这样在他们进行类似“正在遭受毒打的不是我”“我并不孤单,一直有人在陪伴着我”的自我欺骗时,更容易相信这就是真的。
DID怎么治
那么,当发现有多个“我”,该怎么办呢?
很遗憾,目前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法,事实上,对于DID的诊断都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可能会将不是DID的患者诱导为DID。对DID患者来说最为理想的结果就是人格整合,催眠、脱敏等是较为常用的方法。整合人格对患者来说是场持久战,但相比于技术层面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状态、亲人和医生的态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自我接纳是治疗的第一步。自己有很多人格这件事让大部分患者觉得荒唐,他们会否认事实,这样人格的自我意识会很强,不利于融合。DID患者大都很脆弱,他们体会过那种无力感,仅凭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克服分裂的,因此需要支持和帮助,亲人的态度就很重要。如果我们知道无论何时都会有人无条件认同、热爱、关怀自己,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DID这种病患?此外,医生的态度和能力尤为关键,DID经常使用催眠来进行治疗,如果不是有很丰富的经验,很可能会误导患者,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作为一个让大家津津乐道的心理病症,DID的病因、治疗手段,甚至表现形式都没有确切的界定,我们用文学、影视作品等方式呈现DID的各种戏剧化,但是DID患者的内心世界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的多。有时候在想,这真是一种有创意的自我防御方式,人的心理的变幻实在是令人捉摸不透而又欲罢不能。
参考资料:
1.《24个比利》,丹尼尔·凯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24重人格》,卡梅伦·韦斯特,上海译文出版社
3. 果壳网文章:《一个身体能装下几个灵魂?——多重人格障碍(上)》
4. KY文章:《他们的身上为什么会有不止一个灵魂?/研究:关于多重人格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5.壹心理文章:《多重人格:电影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