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虚拟陪伴已应运而生,与之连接和从属的服务也将变得无远弗届。但即便如此,人类的孤独感恐怕依然难以消除,因为人总是渴望更多。
如今,学校越来越不像单纯学习知识的地方,反而更像是给人贴标签的场所。那么,我们究竟该在哪个世界、以何种角色度过自己宝贵的人生?这恐怕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如今,图书和音像制品所体现的贫富差距已缩小到很小的程度。如果你醉心于阅读、观影、听音乐,其实很容易在精神层面成为一个“富人”。
美国私人飞机销售员史蒂夫·瓦萨诺曾说,客户拥有自己的飞机后,出行次数通常会比预期增加20%到40%。他解释道,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想去哪就能去哪时,很容易养成频繁飞行的习惯。巴菲特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他的餐饮、汽车、住房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区别,真正的不同在于他更常旅行。
大多数人对图像的把握优于对文字的把握,对故事的理解也优于对单纯事实的理解。未来,教育普及的标准,除了听说读写之外,或许还会加入用图片和视频讲故事的基本能力。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观,且道德观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外部约束条件的变化而调整。分清基于个人兴趣的消遣和为他人提供的服务,才是真正确定自己职业定位的关键。
人生来就渴望确定性,但当技术为我们带来一种确定性时,另一种不确定性也会随之而来。
不确定性似乎永恒存在。挣得多的人往往睡得少,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赚钱,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也要花更多时间花钱。无论如何,睡得少似乎成了“活得长”的一种方式。
提升睡眠质量、合理缩短睡眠时间,已成为延长寿命的一个重要指标。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给出了生物意义上的解释:任何生命体,本质上都是基因为了不断自我复制而使用的工具。
时间如同筛子,大部分耸人听闻的事物,最终都会被筛落进默默无闻的海洋,真正留下来的,其实没多少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