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倚在回家的列车窗边,身旁的孩子正兴奋地憧憬着五一假期。忽然想起今早同桌丽萍特意提醒我打卡——这份惦记让我心头一暖,既为同桌,便该携手前行,怎能纵容自己在舒适区里蹉跎?毕竟,当时间都消耗在大数据推送的雷同小视频里,人终究会活成“井底之蛙”。
于是想复盘刚刚过去的四月。从心理崩溃、四处求助,到如今的从容自洽、松弛应对,这段转变之路,竟像是痛到极致后的“求生升华”。忽然理解了闺蜜说过的那句话:“痛苦是成长的动力。”
还记得深陷低谷时的模样:自我怀疑、优柔寡断,连下属都难以驾驭;整夜辗转难眠,像溺水者般抓着领导、家人、朋友倾诉。他们给了我无数鼓励、建议与妙招,可最终我明白:真正的救赎,只能来自自己。
某个清晨,刷到《骆驼祥子》与祥林嫂的电影片段解说,忽然被刺痛——那些曾经勤劳坚韧的灵魂,因认知局限与环境压迫,最终被生活吞噬了精神支柱。那一刻我惊醒:若一味恐惧逃避、自我否定,我终将沦为同样的“困兽”。大环境的残酷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副面孔而已。
改变,就从那一刻开始。
第一步,直面情绪:
我将焦虑与恐惧倾泻在纸上,哪怕字句零散不成章法。对着那些潦草的字迹追问自己:在怕什么?这些担忧真实存在吗?就算存在,恐惧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我列出待办清单,像拆解谜题般逐项攻克。当工作事项一个个被划去,焦虑也随之一层层剥落。
第二步,重塑认知:
我开始用积极语言“驯化”思维:“我的能力足以胜任这份工作”“此刻的岗位就是最好的安排”“你越怕事,事越欺你;无所畏惧时,反能生出铠甲”。这些看似“鸡汤”的自我暗示,竟渐渐化作行动力的燃料——想到就去做,沟通时不再瞻前顾后,遇事多问一句“那又怎样”“有啥大不了”。不知不觉间,精神内耗竟被“立即行动”的火焰烧出了裂缝。
第三步,汲取微光:
想起那位永远乐观的榜样闺蜜,她曾用“每天记录三件好事”的打卡群,带我走过人生至暗时刻。断更多年后,我重新捡起感恩日记:清晨的一杯温水、同事的一个微笑、孩子的一句撒娇……那些被记录的温暖瞬间,经闺蜜每日的正向回应,竟成了注入心底的强心针。
恰逢四月下旬,工作检查接近尾声,忙碌与压力渐次退潮。当前期朋友们的关怀、自我调节的方法与逐渐松弛的节奏形成合力,我忽然惊觉:那个蜷缩在焦虑里的自己,竟已在不知不觉中“起死回生”。
原来,能量的复原从来不是某个奇迹的馈赠,而是直面痛苦的勇气、拆解焦虑的行动,以及始终愿意被温暖浸润的心力,共同织就的重生之网。那些曾以为跨不过去的坎,终将成为照见自我光芒的棱镜——感谢这场疼痛的蜕变,让我在五月的晨光里,重新看见了生命力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