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丽女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们仨是高中同学,因为名字里都有一个丽字,就戏称自己为三丽女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学校如生机勃勃的百花园,我们除了发奋学习外,也有了很多的精神向往,《小花》电影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青春岁月的芳华,《第二次握手》让我们感知到校园外面世界的人生坎坷与命运多舛。那时候我们懵懂单纯,校园里点点滴滴的收获,却深深地烙在我们心里,成了后来慢慢人生路上最温馨最美好的回忆。

我们仨年龄相差不大,如果按月计我是最大的,我外表看着比较柔弱稚气,总是给别人感觉需要人照顾似的,我做不了姐姐永远象妹妹。读书的时候还不觉得有太大的差异,走上社会以后是伟最强大,她的观念和见识超前独到,她总是关心和引导着我们,象是我们俩精神的引航者。萍性格热情耿直,是一个活泼透明的人,善于安排生活又特别勤快,有她在我们就非常热闹,她说话声音都是高分贝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龙泉一中是我们的母校,创建于1945年,座落于瓯江源剑瓷古城龙泉古老东街的水岸边,如果再朝东眺望就是绿色的田野和常年流淌清澈见底的河水了。我们学校的历史悠久,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都是我们这个小县城最好的学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为高等学府培养输送一批批的优秀学子,也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就业人才。

那时候教学楼教室与操场之间,一段曲折有致的青石小径相连,两边高大茂盛的法国梧桐参天而起,树影婆娑郁郁葱葱,象一柄柄大伞又象一个个卫兵,夏天骄阳似火多情地给我们挡紫外线,冬季冷雨萧萧又温馨地给我们遮风盖雨,我们每每走过这绿树成荫的小路,感觉特别的温暖快乐,如果我们仨肩并肩手挽手走在校园这条树荫小路上,也许也算是一道吸引男生眼光的靓丽风景了,我们虽然已经是高中生,但是对爱情的认识还是朦朦胧胧,我们那个时候男女同学不说话,特别熟悉的彼此借一本书已经是很出格的行为,后来的人生岁月还特别感叹,我们班的那么多男女同学没有一对有缘,都各自奔天涯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绿荫小路的尽头是一扇很大的铁门,铁门外面是我们的大操场,操场东边有一条古老的防洪堤,防洪堤是我们课外看书散步的好去处,那时候我们学习很用功,不肯浪费一点点的时间,走在路上都是带着书或者是笔记本的,望着同学们三三两两的背影,就象是一幅幅生动活泼勤奋拼搏的青春剪影,迎霞送日的惬意,让我们度过了学习生涯即紧张又充实的每一天。操场南面靠近河堤的处有一栋比较陈旧的房子,屋檐下无论刮风下雨都可以看到一个黄色陈旧的太阳伞,伞下一个婆婆坐一个小凳子上,面前有一个菜篮子,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零食,其中杨梅干是最好吃的。记得那时候我与萍是同桌,伟年龄小坐在我们的前一个位置,下课铃响了我们仨跑去婆婆那里,婆婆把杨梅干一勺一勺装进一个纸折叠起来的纸兜里,动作非常娴熟准确,买了杨梅干我们仨都会习惯性站河堤边看一眼河堤外的风景,缓解一下眼睛的疲劳,那时候萍总是感叹时间过得太慢希望早点工作,伟说她以后想做城市设计师类的工作,我说我最想做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拿一支粉笔带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站在讲台上,对未来的憧憬想想就罢了,走到教室差不多上课铃就响了,杨梅干也基本上吃完了。杨梅干可以说是那时候最奢侈的零食了,那味道至今也无法忘记,酸酸甜甜的口感十分诱人,重要的是我们有彼此分享的快乐,以至后来每一个杨梅收获的春天,萍都要亲手做一些杨梅干,留着给我和伟一起品偿,看到杨梅干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们的学生时代。

萍是大美人,皮肤白白净净五官端正体态匀称丰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对扎头发的淡蓝色绸带蝴蝶结,在人群里找她找蝴蝶结就可以了,如果对她招招手她就会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向我们奔跑过来,她就是属于那种天不怕地不怕可以把快乐传染给别人的人。

伟是让我最羡慕的,她家庭条件好又是家里的老幺,在哥哥姐姐们的宠爱下,每天衣服穿得漂漂亮亮的,伟长得特别清秀机灵,一头短发青春靓丽,齐眉的刘海底下一双眼睛水灵灵的,就象一汪春天里的清泉,伟的样子特别耐看,就象格林童话世界里最美丽公主的模样。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画了一个大圆圈,全班同学站在圈子里老师在圈外用蓝球砸,被球砸中的同学淘汰出去,圈里的同学越来越少,谁留到最后谁就是冠军,这是一个锻炼灵活程度和反应快慢的游戏,伟每一次都是班里的得胜冠军,她机灵漫妙的身体左右前后躲闪着,散发青春的光芒,也换来了同学们欢快的喝彩声。

那时候我就很为伟骄傲,白驹过隙几十年过去了,我仍然为伟骄傲,伟的才华伟的真挚伟的长情,滋润了岁月,也维系着我们仨永恒不变的友谊。

我因为父母在乡镇工作,我是从乡镇学校考到县城里读书的,我非常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除了上课认真听讲外,还经常带着问题去问任课老师,所以我学习成绩不错,加上天生一副与世无争、文静和气的模样,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也收获了人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非常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是住校生萍与伟是通校生。学校门口通到闹区有两条路,一条是中间青石板两边小石头铺成不规则花纹的石头路,这样的路那时候城市里很常见,稍微大一点的石头都磨得乌黑发亮有沧桑感了,萍家就在学校往西走这条石头路还没有转弯的地方。另外一条是沿河向西的蜿蜒小路,学校西边的河堤没有东边那么完整宽阔,路也是坑坑洼洼且长满了野草。每到星期五放学了,我要到奶奶家带点咸菜或者烧点梅干菜五花肉什么的,我们仨就相约一起走那条河边小路,因为这里相对安静,可以让学习紧张了一周的心情放松一下,我们一边聊些课本里还没有弄懂的问题,一边欣赏河边的自然景色,到了县城里标志性建筑有田螺旋的济川桥头,伟就很自然地块步向前走几步然后回身招招手,背着书包带着笑容往北走,我继续往西走,萍就掉头往东,为了这一段路仨人同行,萍只有到了那条青石板的路口才能绕回家。

我们虽然知道要刻苦学习才有前途,但是还是无忧无虑比较多,未来的路虽然迷茫也不去考虑太多,也许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共性,也是属于我们仨单纯快乐的青春岁月。

星期六星期天,我也偶尔带了课本去萍或者伟家一起学习做功课,因为学校里不上课,教室比较喧闹。之前我是廊桥小镇里生活的,第一次到伟家要脱鞋子进入就觉得很惊讶,油了漆的地木板很是温馨。记得我第一次吃香蕉也是在伟家吃的,她妈妈剪着短发和蔼亲切的样子,看着我与伟埋头做习题,从茶几的果盘子上掰下两支熟透了的香蕉递过来,我不知道怎么剥开吃正尴尬,伟俏皮地给我示范,然后大口大口的吃起来,我学伟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给香蕉剥了皮,露出奶黄色糯糯的果肉,我小口小口品味着味道,那时候觉得特别好吃。萍家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弟弟,大弟弟文质彬彬穿带整整齐齐,带着眼镜一副书生的模样,小弟弟活泼顽皮会冲着我们做个鬼脸,他们的名字特别逗,一个弟弟叫老倌一个弟弟叫细倌,萍是家里的老大除了学习外,我估计也是父母的得力助手。

我们的寝室非常大,一个寝室住着三十多个女同学,晚上学校息灯以后我们经常打着手电筒再看一会书,或者与邻床头靠头的两个同学相互提一些书本上的问题,另外一个回答以加强记忆。虽然说寝室其实也是我们吃饭的地方,一排排的上下铺单人床的中间放几张大桌子,同学们就围着桌子吃饭了,饭是自己家带米蒸的,菜是每一个人自己带的干菜,然后去食堂买五分钱一毛钱或者一毛五一份的菜,记得当时父母给我的生活费是每一个月十元钱,五分钱一般就是白菜或者地瓜粉丝;一毛就是白菜里面加几片肉片或者鸡蛋,也可以是家常红烧豆腐;一毛五就有红烧肉吃或者红烧带鱼。菜永远是这几样,每一天重复着一样的味道。周一到周五的某一天我会多蒸一点米饭和奶奶家里偶尔做给我的梅干菜三层肉,我们仨就有了分享一口米饭的快乐,这个是后来的岁月里伟与我提起来的,她说那个香也是我们青春时期最难忘的味道。

看电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一个是没有时间一个是没有钱,一个学期如果能够看两场电影就已经很高兴了,我是特别有电影情结的人,完成了学习作业之后把父母给的生活费省点下来,总是千方百计的想去看电影,伟会陪我一起去看从不推辞,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伟是自己喜欢看电影还是为了陪我看电影,萍会找出各种理由不去看,也许她是想让时间多放在学习上,也许是真的不喜欢看电影,我不知道。

图片发自简书App

高中毕业以后我们各奔前程,我在商业系统工作,萍去了乡政府,伟在建设银行上班,后来慢慢的我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为人妻为人母的我们开始忙忙碌碌,最初的那些天真烂漫的想法都变成了温暖的现实,无论多忙我们仨的联系从来没有中断过,无论多久只要有机会聚会就有说不完的话题,畅谈依旧,亲切如初,漫漫人生路几十载彼此牵挂,如果哪家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我们都是风雨无阻竭尽全力的。

时光荏苒,青春不再,红颜渐老青丝也渐白,转眼我们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我相信无论多久无论何时,我们仨的情谊都不会改变,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定相约依然,看云卷云舒感受美好时光;一起围炉畅聊听鸟语花香,岁月不老我们一定不散。

文章写到这里,我站起来走到落地窗边,想起纳兰性德的诗《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我最喜欢这首诗的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是人生路上最美的绽放,就如同我们拼搏勤奋的青春岁月和情真意切的学生时代;初见犹如生命中美丽的惊鸿一瞥昙花一现,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完稿于2019年2月23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