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改名 直接封神 点石成金

      一个地名,真能决定一座城的生死气运。这玩意儿就跟人取名字一样,有的画龙点睛,有的却画蛇添足。

        湖北有好几个城市换了新名,有的换完就后悔,有的那可真是换出了一个新天地。

        一个荆州,一个襄阳。这俩地方,在历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角色。

      “刘备借荆州,一借不回头”,这句俗语谁没听过?荆州这个名字,从大禹治水划分九州那时候起,就刻在了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可到了1994年,不知道咋想的,非要把荆州和旁边的沙市捏一块,起了个名叫“荆沙市”。这名字一出来,老百姓心里就咯噔一下。荆沙,听着就像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粒沙子,轻飘飘的,把几千年的厚重感全给弄没了。反对的声音那是一浪高过一浪,好在是两年后,到了1996年,赶紧又给改回了“荆州市”。这步棋算是走对了,再晚点,恐怕真就成了历史的笑话。

        跟荆州有点像的,还有襄阳。一提起襄阳,咱们这些上了点年纪的人,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金庸先生笔下,郭靖黄蓉死守襄阳城的悲壮画面。那座城,简直就是侠义精神的化身。可就是这么个英雄城,从1949年开始,跟对岸的樊城合并,叫了整整60年的“襄樊市”。襄樊,听着就像个工业代号,冷冰冰的,完全没有襄阳那种金戈铁马、江湖豪情的感觉。直到2010年,当地才下定决心,壮士断腕一般,把“襄樊”这个叫惯了的名字给扔了,重新挂上了“襄阳”的牌子。这一改,不光是名字的回归,更是城市灵魂的回归。那一瞬间,感觉郭大侠的英魂又回来了。

        除了找回祖宗基业的,还有一种改名,那叫一个聪明,懂得借光,借历史的光,借革命的光。

        比如说红安县。这地方原先叫黄安,明朝嘉靖年间就建县了。听着也还行,黄土地,求个平安嘛。可这地方的底色,是红色的。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走出了李先念、陈锡联等两百多位共和国的将军,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将军县”。1952年,就把“黄安”改成了“红安”。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黄安,泯然众人;红安,瞬间就有了精神内核,那股子红色血脉的精气神,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不过要说借势借得最绝的,还得是赤壁市。这地方,我敢打赌,在1998年以前,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在哪。它原先叫“蒲圻”,这名字用了足足一千七百多年。为啥叫蒲圻呢?因为那地方水多,长满了蒲草,就是古人用来编蒲团、蒲席的那种草。说白了,就是个“草席县”,听着就没什么格局。可当地人脑子活啊,他们一琢磨,咱们这地方,不就是当年周瑜一把火烧得曹操八十万大军屁滚尿流的古战场吗?虽然学界对赤壁之战的具体地点还有些争论,有人说在嘉鱼县,但这不耽误。1998年,蒲圻县正式更名为“赤壁市”。我的天,这一改,简直是点石成金!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一夜之间就跟那场流传千古的史诗级战役牢牢绑定了。从此,“草席县”摇身一变,成了旅游胜地,苏东坡那句“大江东去,浪淘尽”,仿佛就是给它写的广告词。

        当然了,也有的改名是没办法,属于是破而后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说的就是丹江口。这地方在历史上叫均州,也是个千年古城。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了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整个均州老县城,连带着无数人的记忆,都沉入了水底。旧城没了,总得建个新城吧。新城就建在大坝边上,因为地处丹江和汉江的交汇口,干脆就叫“丹江口”。这个名字起得朴实,却也精准。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无心插柳的举动,后来还搭上了国家战略的快车。如今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活水,一库清水润泽京津。丹江口这个名字,也跟着这项世纪工程,传遍了大江南北。谁能想到,一座被淹没的古城,能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新生呢?

        城市改名真是门大学问。它不是简单地换个符号,而是对一座城市历史文脉的梳理,是对它未来发展方向的定位。改得好,就像赤壁那样,能唤醒沉睡的文化资产,让历史变成真金白银。改得不好,就像那个短命的“荆沙市”,只会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丢了魂。说到底,一个好名字,承载的是一方水土的骄傲和梦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