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理得效应"是指在采取了一个积极的行为之后 ,人就会心安理得的松懈下来, 不再去做另一个积极行为 。行为科学家杰西卡特琳和王怡桐设计了多个实验,证实这个效应存在于各个领域中。
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 当孩子犯了错误, 如果成人采用批评 指责 唠叨 惩戒甚至体罚的处理方式 (在成人看来是积极的教育行为 ),那么孩子觉得已经被批评过 被责罚过,于是会心安理得的松懈下来, 无论这个错误是否被真正的认识到, 他都不会为这个错误 ,再去做进一步的反思(另一个积极的行为)。
为什么被打了 被骂了 还不改正这些错误呢 正是因为心安里的效应 ,已经挨过打 挨过骂了嘛 所以犯的错误都已经打过去了, 至于为什么要犯这样的错误, 犯这样的错误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会对他人有什么影响, 未来会怎么办 ,对不起 ,这些思考是另一个积极行为, 因为挨打挨骂过了 所以这个积极行为也不必再做了 。
孩孑挨打被惩罚 ,不管当时反应态度如何 ,都是抱定了"罚完打完就完了″的态度 哪还会去想错误本身呢 ?
心安理得效应中止了孩子对错误本质的认知 ,更糟糕的是给孩子带来长期的负面的后果 。
有一些当了父母的成人, 回想起小时候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惩罚, 往往会说他们也是为了我好 ,于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完全忘记了被惩罚和羞辱的当时的感受 想法和决定 。
教育学博士结束的心理学家简 尼尔森提出 孩子在被重罚的时候 通常会有四种决定:
第一种 愤恨:"这不公平 我不能相信大人
第二种报复 现在我打不过你 迟早要打回去
第三种反叛 我偏要对着干 让你不舒服
第四种退缩 "我偷着干 绝不让你抓到"或者低自尊 `我就是个坏孩子 "
没有证据证明,严苛惩罚与孩子未来的成功有关, 但是人们的经历不断的在验证 :引起心里的效应的惩罚 给孩子成长 带来的是长期的负面的结果 。
用错误管理法则帮助孩子走出心里的效应, 并且培养"我能战胜错误"的自信 。
如果不用惩罚的教育方式 不让心安效应终止孩子对待错误本质的认知 ,那么 ,家长可以用什么方式帮助孩子呢 ?
错误管理法则一:列他人的错误清单 ,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第一个好处 负面信息更容易被人记住, 所以用他人错误清单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更容易促使孩子才去行动 ,也更有可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会运用这些信息 。
错误管理法则二: 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
有两个要素 第一 督促孩子积极的投入 "要学的内容"中去 ,主动摸索, 这样做的用意就是让他犯错 ,让他知道错误可能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又是怎样发生的 ,只有自己体会过 才有切身感受 。
第二个,家长引导孩子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去面对错误, 就是让孩子知道一旦出现错误, 哪种心态能够帮助他进步, 具体说来就是家长在给反馈的时候, 要运用正确的方式 ,比如"犯错误是自然的,正常的, 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 ,犯的错误越多, 学到的东西也多 ,你觉得这些错误会提示你还有哪些东西需要学呢?" 在这个过程中 家长带着积极的心态给孩子回应,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不是责备的机会, 家长是善于利用错误的领导者, 而不是到处纠错的猎人 。
错误管理法则三: 关注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家长常常追究是什么原因, 谁的责任 ,其实就是在寻求责备, 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正视错误 并培养我能战胜错误的自信, 最好的办法是关注解决方案 。
遇孩子犯错 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当下 我需要做些什么呢 ?而不是追究原因 ,更不是苛责。
这样的过程中 孩子们承担责任的能力培养起来了, 观察能力培养起来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培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