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心灵的癖好”。那是从幼时开始,通过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形成的。
长大后,有很多人充满了不安全感,一旦有问题发生,就会开始自责、伤心,而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他们对自己没有自信,被自卑感所折磨,却在自己心中的残酷世界中,摇摇欲坠。
因为他们只会自己小小的意识中思考这个世界,不断评判自己,人生永远都是黑暗的。
在这本新书《性格中的蜜与毒:哈佛心理导师的性格自修课》中,专门探讨了如何面对自己性格中的“毒”,如何去看清它们、化解它们,为自己找到最合适的成长路径,停止精神上的内耗,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加藤谛三是社会研究科硕士,在日本健在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三,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也是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著有《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等畅销书。
我们挑选了这本书中有代表性的五种“毒”,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和身边的人又中枪了几次,以及如何找到解药和出路。
01:别把精力,浪费在没必要的竞争上
日本有句老话说,男人在外会遇到7个敌人,有6个都在自己公司里。
有位上班族想了想,认真地说,确实如此。比如那个不如自己努力却很会拍马屁的比自己更受到领导重视的小A啦,还有那个很难灵活变通总是跟自己起争执的小B啦,再不就是那个爱占小便宜还很龟毛的小C。
比起自己的公司可能会输给别的公司,人们其实更关注自己是否能超过同事(自己的同事是否会失败)。
人常常是因为没有自信,才会在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上怀有竞争意识,因此消耗自己的能量。
你是否也曾陷入“完全没有必要的竞争”中呢?
我面试通过了一个高薪的职位,月收入要比男朋友现在高一点,很激动给男朋友打电话,结果他冷嘲热讽说我能力不足以胜任之类的话,给我泼了冷水。
我才意识到他只能在过去那种我明显不如他的情况下,对我表示认可和祝福。
对于这种心态,心理学家卡伦·霍妮使用了compete(竞争)一词,不过emulate(争强好胜)这个词其实更加合适。
“争强好胜”所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两个人并非竞争对手,却怀有竞争的心态。
恋爱中的男女何止不是竞争对手,他们应该是“一体”的。他们并不存在对立的利害关系,女人不会因为男人的成功而遭受损失,两个人不是在为了某样东西而相互竞争。
男人的成功对女人来说也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反之亦然。
但是却比比皆是地存在着如此的两个人,他们在保持恋爱关系的同时,互相伤害着、纠缠着对方。
比如,两个人都会在通过责备对方的缺点而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
“看不得别人好”的人一个惯常的防御是,TA将无意识地感受到深切的不可爱和差劲的自我感觉,并将这些感觉投射到那些TA能看到其优越的人身上。
因为在心底对自己的失望,所以不得不把对方也拉低到自己的水平去换取安心。
所以,有时候会有一方,甚至双方心里都怀有被压抑的敌意,随着关系变得亲密,会在无意识中想要去羞辱对方。
无论如何也无法坦诚地与别人相处的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气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那里有没有燃烧着熊熊恨意的火焰?
没必要的竞争,存在于职场关系、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之间。怀有这样心理的人,无非是白白消耗了自己的精力与情感,伤人伤己罢了。
02:我的成功必须是新颖的:“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近年来的一项研究表明,有30%以上的生产力是由10%—15%的人创造的,这些被称为“人生赢家的人”反而比普通人更难体验到快乐的感觉,因为他们经常会掉入这样的怪圈:
·活在他人给予的“人设”下,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认为“优秀”必须有持续性);
·会用时间利用率来衡量自己的成功(对休闲放松怀有负罪感);
·不会为不够“独特”“新颖”的成功感到开心(不稀罕自己做成了别人能做到的事);
·完成一个目标不是开心,而是想再去完成一个更难的,才能感到满足和安全(因为没有进步等于退步)……
反正,他们总是来不及去享受、庆祝和总结自己的胜利,而是忙着迎接下一个更难的挑战去了。
想想在每个人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优秀”几乎是固化的条件,我们无法参与到为自己设定标准、评判自我价值的程序中。
在我们心中,如同“三好”“五好”一样,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近乎一个超人,必须无所不能,在各个方面都能完美。
而且,我们对优秀的人(包括自己)总有着“持续优秀”的要求:TA一旦被证明是优秀的,比如曾取得过高分、好的业绩,之后就不允许有任何失败,比如成绩退步、业绩下滑。
其实这同样是一种“竞争”的心态。不过这种竞争的野心不是以一个明确的目标为中心,而是围绕着生活中所有的活动展开。
人不是全能的神,如果继续这样逞强下去,到最后不会有任何成就,而且还会浪费了自己本身所拥有的才能,极度地消耗自己。
人只要能有一件擅长的事,并且这件事能够带给他自信,就可以避免没有意义的竞争了。
03:自我中心型:一边是热烈的我爱你,一边是猛烈的我恨你
如果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男人喜欢上一个女孩,他的热情会来得特别快。
他一开始会把这个女孩当作女神般看待。
这个阶段他基本看不见这位女士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不过是看到了自己脑海里理想的女性的画像。
所谓理想的女性的画像,大体是:
·绝对不会对他指手画脚;
·像妈妈一样能够无条件地接受他;
·就算他背叛了她,她也绝对不会背叛他;
·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而当他们发现真实的对方和他们想象中的女性形象不一样的时候,就会特别沮丧、觉得遭到了背叛。
他们会很快褪去热情,甚至憎恨对方“背叛了自己”,和对方说“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而作为女性来说,一开始会觉得对方富有魅力与激情,可没多久,对方也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对自己那样倾慕和付出。
不过,正如他们责备不符合他们投射的理想形象的恋人一样,他们也是如此对待自己的。
这种人感觉不到真实的自己的存在,只会憎恨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自己,责备自己。
爱即缺失。
爱,就是尽可能地为自己获得更多内心所渴望的东西。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想在爱人身上找到自己没有的东西,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完整。
但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由己及人,以自己为中心而不断扩大的。爱与被爱都是一门艺术,其实只与你自己有关。
有些人总是无力维系亲密关系,其本人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总是感觉自己的伴侣给不了自己想要的那样完美的爱。像这样的人,问题常常出在他们的心中。
他们一方面认为对方做不到自己理所当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会提出过分的要求。
只要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生活中的摩擦,也能够减少和别人的冲突的消耗,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一点,因为,对亲近的人充满不满,其实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
04:缺爱型:如果自己不够特别,就没人会爱自己
如果自己不够特别对方就不会爱自己的这种想法会让人一直处于不安定的情绪当中。
因为即使今天满足了对方的要求但是又会开始担心明天该怎么办。
这种人希望被爱的欲望,与心理健康的人希望被爱的欲望有所不同。
他们会想要通过和对方的关系来满足他们自己的欲望。所以也会认为对方愿意和自己在一起是因为自己能够在经济上满足对方,或者是自己能够在性方面上满足对方。
如果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爱、不值得被爱,其实也是因为他缺乏爱的能力。
我们一般不会因为恋人是特别伟大的人所以爱他,也不会因为恋人长得特别漂亮所以爱他。但是会因为这些外在原因去爱别人的人,自然的也会认为别人是因为某些外在原因才会愿意和自己在一起。
拥有健全的爱的能力的人,就算自身有很多缺点,也不会在恋人面前感到不安或焦虑。
而没有拥有健全的爱的能力的人,就会担心自己如果不能一直给予对方什么特别的东西对方就会离开自己。于是就要一直努力地给予,所以才会感到焦虑。
听到恋人说“我喜欢你”反而会感到焦虑的人,其实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真的爱着对方。害怕自己如果不够特别就无法满足对方的人,其实是自己想要通过和对方的关系得到什么特别的东西。
也就是说,觉得不够特别就无法满足的其实是他自己。所以他才会担心自己如果不够特别对方就会离他而去。
正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所以他们也理解不了对方对自己的期待到底是什么。
抑郁症患者总是觉得“没有人会爱我”。
但事实是,我谁都不爱。抑郁症患者总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但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自身的意义。
05:窝里横:我应该享受优待!
我们都以为会“窝里横”的人,小时候一定是被父母格外宠溺惯出来的毛病,可事实并非如此。
有时候,窝里横的人是儿时因为撒娇欲没有得到满足,把这种缺失感,一直深埋在了心中。
于是,他会因为这份没有消失的撒娇欲而感到“自己应该被特别对待”“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应该负起责任”。
极端的“窝里横”的人也是如此。幼儿时期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世界应该为我服务,但是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对待就会丧失自信。但是,世界应该为我服务的撒娇欲却不会从心中消失。
于是这样的人成年后在人前就会总是显得没有自信和不安。
于是他就成了一面极端的没有自信的人,另一面又让人觉得难以置信的傲慢的人。
或者当他们找到能够接纳他们内面的人、或是能够纵容他们的人的时候,傲慢和极端的自我中心就会展现出来。
在公司总是畏首畏尾、迎合他人的人,回到家里却能理所当然的要求妻子接受他的外遇。而且如果妻子不愿意接受,他就会觉得受到了极不合理的对待,并且大吵大闹。
在公司就算不是自己的错也会经常“抱歉”“抱歉”地认错让步的人,对待女性时却会明明自己有错在先却会让对方向他道歉。
比如有一位男性他会愤怒妻子为什么不能更坦诚地接受自己的要求,他认为他之所以会感到不满足都是妻子的错。
这样的一个人到了公司却变成为他人服务的、总是更加在意别人的要求、自己的要求无论多么正确都会感到有罪恶感的、一味贯彻别人的要求的奴隶一样的人。
不如说是一面的表现越极端,另一面就会成正比增长似的也变得同样极端。就像是宾斯万格尔(Ludwig Binswanger)所说的极端是失败的生命的表现形式。想要把极端的两面融合成为一面是不太可能的。
只有认识到由来的原因,我们才能有意识地去加以弥补与化解。
我们总是在想,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好,有没有比上周、比昨天、比上个小时、比上一秒变得更好。
就因为我们总这样想着,于是心中充满了焦急。
其实,也许你已经变得更好了,只是你一直,一直都和自己在一起,在自己小小的意识里对自己做出思考和评判,所以你不知道。
这就好像,士别三日,好像只有阔别了很久的朋友才能看出你胖了,瘦了,进步了,成长了。
成长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一周,每一天,每小时,每一秒,你都在成长。
你不要急,你需要很多很多的尝试去确认,去摸索。
成长的过程也许会很痛苦,也许会有很多很多迷茫,也许会试错很多次,你会担心不知道哪一次之后你就突然没有了从头再来的勇气。
但你要去做,你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做更多自己甚至没有听闻过的事情。因为我们对没发生的事,总是还不够有想象力。
所谓性格中的“毒”,无论是哪种,其实都只是我们内在的自我消耗罢了,为什么不向外看看呢?
就如我们的作者加藤谛三所说,“只有为封闭的心打开风孔,才能寻得出路和解药”。
卡伦·霍妮说,一个人若想真正成长,必须在洞悉自我并坦然接受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性格中的“毒”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有解药,而且你还有很多“蜜”!
愿读过本书的你,能够化解内心的冲突,成长为内心有力量,外在有能力,既能独处,也能享受关系的,充满能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