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发誓,再也不看如此压抑的书籍。但我依然没忍住推荐,含着泪看完整本。
书中的女主角莉迪亚在出场时,就已经死亡。她出生于一个畸形的家庭:父亲严重自卑,永远缩在墙角,甚至在其他少年侮辱自己儿子时,也能开解自己“他们只是在开玩笑罢了”,并不会正确引导孩子如何与他人交往;母亲天资聪颖,却因为年少轻狂,爱上了莉迪亚的父亲,在未完成学业之时,便嫁作人妇,她本可能成为医生,成为万众瞩目的人,却不得不活成了自己最为厌恶的那类人-----家庭主妇。
在父母的不同影响下,家里的三个孩子,都渴望逃离这个牢笼。他们不参加各种聚会,没有知心朋友,不懂得互相倾诉,不明白家是爱的代言词。
年幼的莉迪亚,在母亲一次离家出走后,许愿,如果母亲可以回来,她愿做一切让母亲高兴的事情。也许真的是上帝听到了她的祈求。母亲真的回来了,她也要按照约定,去做另一个自己。
从小到大,莉迪亚没有忤逆过父亲和母亲的所有教诲,她活成了一个父母眼中假想的人。她不敢活出自我,她无法活出自我,最后被“父爱、母爱”这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了。
一家人在围绕莉迪亚死亡,开始产生了各种变化。用一个年轻生命的陨灭,来警示周围人,这是多么的令人心痛。故事的结局就像童话,大家最终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是莉迪亚改变了这个家,她用自己死亡作为代价,改变了这个家。
这虽说是一篇小说,但我相信,诸如小说都会有原型,即使结局并非如此的让人扼腕惋惜,但我还是从中找到了我们的影子,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作为90后,我们这独生子的一代。肩上本就背负了太多的压力,来自父母的期盼,来自长辈的攀比。我们张扬自我,却被贴上“非主流”、“叛逆”的标签。我们不走大道,选择羊肠小路,却永远被告知不要标新立异,做个普通人不好么?
渐渐的,我们按照家里人的想法,读书,学习,成长,考试。经过激烈的较量,走上工作的岗位,在活了二十几年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狼狈。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课外知识懂得少之又少。极其自我,贪婪自私,不懂为他人着想,在团队配合当中,又往往是那个随声附和的人。稚嫩,却似懂非懂的成熟。被催促着长大了,却又急急忙忙奔向下一段人生旅程。周围谁谁又结婚了,谁又离婚了。我们都不太懂得责任的含义,是因为从小就未被赋予这项属性。
活的不够自我,反而很是自卑。在感叹他人命运多舛时,想来自己才是最可悲的那一个。这世间,短短数十载,有太多看不到的风景,有太多完不成的遗憾。但愿,在世间颠沛流离之时,你我依然还能活出自我,活的无忧无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