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是【查理芒格研习会】精读挑战召集令,本期精读的书籍《枪炮、病菌与钢铁》,由领读人胡晓光撰写,请欣赏原文。
成年以后,我们有多久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像个“十万个为什么”,经常提一些看似简单甚至愚蠢的问题?
成年以后,我们有多久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对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运行的始终保持着近乎无尽的好奇心?
成年以后,我们逐渐融入这个社会,磨平了棱角,灭却了好奇心,每天所思所想,是如何获得上司的赏识,是如何在与职场同僚的竞争中胜出,是如何摆脱与亲朋好友相处的各种困惑和纠葛,是如何安慰自己面对生活所产生的种种无奈... ...
成年以后,我们渐渐变得傲慢封闭,自以为是,同时认为“无知”已经远离了自己... ...
而事实恰恰相反,任何人,是的,任何人,每天都在变得愈加无知。
如何理解这句话?
比如,0.00000001这个数字…当我们在日常遇到它时,基本把它近似为0(当然,请忽略要进行普朗克量级的精确计算的情况);
那么,如果把每个人的知识总量除以人类知识总量,得到的数字,比0.0000001是大还是小呢?显然是更小,而且小很多。
既然我们把0.00000001近似为0,我们为什么无法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我们面对人类知识的大厦,每个人都近似于无知?并且,这座知识大厦,每天都在变得更加巍峨,而我们每天的进步却微乎其微。
2010年,时任谷歌CEO的埃里克施密特就宣称,当时每两天产生的数据量,就相当于人类文明之初到2003年的漫长时光产生的数据总量,大约是5艾字节(1艾=1百亿亿)。那扪心自问,我们每两天获取的新知识总量,又是多少?
我们经常引用乔布斯的“stay hungary, stay foolish”。乔帮主说出这句话恐怕不仅是出于谦逊,而是基于上面这个逻辑,平静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面对人类知识总量的日月之辉,即便牛x如自己,也只是萤火之光。
乔布斯如此,我们又如何?
坦白的讲,在创业之前,我也处于文章最开始描述的那种状态,自己为是,好奇心丧失殆尽,无知却很膨胀。但把自己扔到创业的洪流中以后,却发现之前所谓出色的职场技能,几乎毫无用处,内心产生过若干次的崩塌。
All t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
幸好,没有在这些崩塌中湮灭,并且重新站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就是完全彻底的接受“空杯心态”。
既然面对人类知识大厦我们日渐无知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对比坐标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每天都比昨天变得更好,哪怕是一点点。
一旦想清楚这件事,好奇心的闸门才重新开启,“阅读好书”和“与牛人对话”才重新变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
“与牛人对话”可能需要另写一篇文章,这里只讲读书。
对于书的选择,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维度。
比如,《越读者》郝明义把书籍分为【主食】【美食】【甜点】【蔬果】四种类型,讲究阅读的“营养均衡”。
比如,查理芒格强调的“多元思维模型”,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书籍和理论中抽取最基础的模型来完善我们的理性。
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法...不再赘述。
我对书籍的划分粒度更粗一些:“骨骼” 与 “血肉”。
所谓“骨骼”,这类书籍主要讲述的是关于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行的,就好比帮你找到这个世界的骨骼,在你心里勾画出世界的轮廓。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平克的《语言本能》,霍金的《时间简史》等毫无疑问属于此类。
所谓“血肉”,这类书籍则让你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有血有肉,它是“真实”和“有温度”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严歌苓的《芳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以及金庸的小说,都属于此类。
两者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分界,比如刘慈欣的《三体》究竟属于“骨骼”还是“血肉”,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书籍的选择,我自己是偏好“骨骼”类的。在过去三年中阅读的书籍也绝大多数居于此类。
2017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两本骨骼类书籍,可能就是《自私的基因》与《枪炮,病菌与钢铁》。之所以影响最大,是因为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让我认为“进化论”可能是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至高法则”。用“进化论”来描述未必最准确,或许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会更妥帖些。另外,强调一下,这个原则绝不局限于生物界。
在曾经写过的一篇蜗牛问答中,我是这样解释我对“进化论”是如何主宰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的:
1.宇宙:主流物理学已经接受多元宇宙的观点。即,存在近乎无限多的宇宙,每个宇宙的基础参数(如光速,普朗克常数等)各不相同,但只有合适参数的那个宇宙才能产生智慧生物来观察和思考上面我们提的问题(有的宇宙无法大爆炸,有的宇宙无法形成恒星,有的宇宙太热…)
2.生命:就那几种元素,在原始地球的“原始汤”里经过各种电闪雷鸣产生了有机物,再然后有机物偶然以某种形式聚合形成生命的最原始形态。然而以进化论观点来看,其他的元素也可能可以组合成生命,只是在地球这个环境下,以上的组合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形成今天亿万种生物。由此推论,你不能否定遥远宇宙的某个星球的环境里是否会存在硅基生物。人类发展至今,也不是什么神奇的事,只不过碰巧是我们这支“黑猩猩”更好的适应了自然的选择,于是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而已。
3.商业:其实一个公司,就像一个“生物”。所有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活下来的公司全部都是“适者”,在各自的小环境下实现了适应从而存活了下来。但环境会改变,小环境也会受大环境的影响,有的公司今天活的很好,明天就死去了(诺基亚之于恐龙);而有的公司今天很小但明天会很大(阿里从18罗汉时期到今天的独树成林);有的公司会通过改变基因来成为另外一种生物实现存活(如大量的创业公司本来想做A但差点死掉,最后做了B实现盈利并最终生存下来)。
还有太多的例子…
其实进化论的核心观点是逆向的。不应该看是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而是除了这个结果之外的其他可能性都已经被自然选择所否决。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成功学是伪学”,因为99.9%的死亡都已经被剔除了,只看最终的0.1%的成功,你就无法将狗屎运从努力、天赋、视野这些元素中完全剔除出去,有点像在宏观世界的牛顿力学在微观的量子概率世界中的无力感。)
刚好,2018年1月的领读书籍是《自私的基因》,让我们从基因的角度来理解“进化论”的神奇,2018年2月由我来领读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则是从人类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的角度,来进一步加深对这种神奇的认知。
最后,再次强调一下,当我们提到“进化论”,请忘记其狭义的生物学含义,而代之以“在多种竞争策略中,能够接受自然严酷筛选的优势策略最终胜出”这个较复杂的定义。
读完这两本书后,希望世界在你心里,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接受无知,重拾好奇,与诸君共勉。
@2018.01.27 北京
胡晓光
茄子健康联合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