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遥有一套很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件事别人不知道,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会躺在床上,默想一天里所有的人际交往,友好的,冷漠的,互补的,互斥的,开心,不开心的,又或者是几乎从来都没有和她说过话的人,她都要想一遍,她想,她们之间为什么会这样,是谁率先做出的这种反应,如果彼此双方没有做出某种反应,关系会否发生改变,于是她就用自己那套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脑海中抽丝剥茧。
当然,黄思遥发现,只有晚上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自己才有这种超能力,思维逻辑清晰,辨别有力,句句在理,如果可以写出来,绝对是一长篇大论,可是,常常在晚上这样的分析过后,一觉醒来,她什么都不记得了,只知道“哦,有那么个事,我知道为什么”
白天的黄思遥在他人眼里是呆呆愣愣的,一问她为什么,她一概不知,有一次一个同学问她“黄思遥,这节课是在哪上课?”黄思遥答514,后来查一查课表才知道其实是513,514和513虽然数字相近,却一个在5楼的最哪头,一个在五楼的这哪头,天壤之别。
“不靠谱”于是成了是大家经常对她说的话。她是一个南方孩子,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北方城市上学,在她有生的18岁之前从来没有从身边任何一个人的嘴里听到过“不靠谱”这个词,如果你答错了,她们哪的人顶多会说“错了!”她理解的也只会是对错,而她18岁这年在异乡陌生的同伴嘴里听到“不靠谱”这个词时,她浑身一震,“不信任”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感到沮丧极了,一个人如果不被人信任,那就没有人问她问题,没有人问她问题,那这个人就失去对事情发表看法和意见的资格,这样的人是没有存在感的,没有存在感的人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想死”黄思遥在她的“树洞”里写下这两个字。
黄思遥想的死不是真的去死,她是想退学,除了无法在这些日常小事中找到靠谱的存在感,是她发现自己真正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缺失,
有一次一个大学同学问黄思遥说“你以前上学的时候一定被孤立过吧”说是问其实是肯定的语气,黄思遥当时脸就尴尬的僵在那里“为什么这么说?”那人耸耸肩,不置可否,好像说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情。
相反,黄思遥小时候不仅没有被孤立过,她反而是受尽宠爱的孩子。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没有人跟她抢玩具,抢爸爸妈妈,享受爱让她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从小到大,几乎每一个教过她的老师都对她印象深刻,爱惜她抚摸她的头颅“这孩子机灵,聪明!”上大学的黄思遥回家,有一次走在路上,隔老远听见有人大声叫她的名字,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幼儿园老师,竟然还认识她,对方热情地抱住她,像抱住了亲闺女。
朋友也是,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是至交,不是那些萍水相逢,且每个阶段都有,小学,初中,高中,像亲人,情人,师生。
但是上了大学之后,这一切都被改变了。
大学到现在已经三年级了,没有什么深交的老师,走在路上,碰见哪位老师,如果你不跟他打招呼,他都不一定知道你是他学生。相比那些老师在课堂上能叫出名字的,下课后又有说有笑的同学,黄思遥不理解,同样是从高中过渡到大学,同样是一周几节的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有些人对这种关系驾轻就熟,而有些人像黄思遥却一概不知,不知从何入手。
没有朋友是不知不觉中的事。作为南方小姑娘的黄思遥有着一口绕嘴的普通话,如果说,在家里上学的时候,她还能张口闭口的用方言给周围的朋友开个玩笑来博得好感,那么在北方同学流利的普通话攻势下,她变得不自信极了,渐渐的,她不愿意开口。像黄思遥的思想一样有白天和黑夜之分,那么正常人的白天就是黄思遥的黑夜,白天,黄思遥外向性格的一面寄居在内向性格的一面里,到了晚上,熄灯睡觉的时候,外向性格的黄思遥又冲了出来,对白天内向性格的黄思遥一面进行思想批斗,抽丝剥茧,于是一切都有迹可循了。
黄思遥的大学几年渐渐活着一个无趣又苦闷的存在。没有人愿意接受自己的朋友是一个不会发表意见的哑巴,也没有人愿意接受,当她说出一个笑话时,身边的人不苟言笑。黄思遥的无趣是没有人和她玩的利器,像一把小刀慢慢的磨光了所有人的耐心。
她也想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糟糕的状况,在学校没有朋友的这段时间里,她最常做的就是去自习室待着学习,记英语单词,复习专业课,可是直到大三了,她的英语四级还是没过,专业成绩排名也只是平平,反而是那些平日里人缘好,没见着怎么复习的同学频频上榜,考证也如过关斩将。
她想起以前高中班上的一名同学,平日里比谁都要认真刻苦的学习,可是最后高考还是失利了,她的心里可会愤怒,咒骂命运的不公以及向死的绝望?
假期回家时,黄思遥曾委婉的向妈妈提过“退学”这个字眼,妈妈轻拍了一下她的头,说了声“傻女”一笑而过,只当是个玩笑。
她有时候很想将自己的心情和环境全盘托出,可是看见妈妈渐渐花白的头发,又将到嘴边的话给咽下了。
文凭和一个人的快乐和自由究竟孰轻孰重?
朦胧间,不知道是黑夜还是白天的黄思遥沉沉睡去,梦里,还是大三,黄思遥却已不再是那个黄思遥了,梦里的她所向披靡,在大三这年过了英语六级,还拿了专业的奖学金,她翻了个身,就让她做一下美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