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大起来了。叮叮咚咚,还伴着隆隆的雷声,像一曲渗人心脾的交响乐。这样的雨声和儿时的秋雨简直是一个光景。
父母当年从四川的学校毕业后,响应国家的号召,去支援建设大西北-青海。工作单位在西宁市西边一个叫马坊的地方。这一片是几个运输公司的集结地。整个家属院分为三场,四场,九场。我们在邻近马路边的九场。那个年代,跑运输是吃香的买卖。各种翻斗,大货,油罐车,向西南可以去到西藏的拉萨,日喀则,向南可抵四川阿坝。我们拉去的是燃煤,矿石,带回的是牛羊肉,川酒,柑橘。有时司机还会到尼泊尔带回漂亮的手镯和饰品。那种手镯有宽,有细,铁环上描刻着彩花。通常我们会把好几个套在一起,举手挥臂时,叮当作响,清脆空灵。那脆音配着秋雨的铮铮有声,也是一种别样的浪漫。
雨来时,我们会搬个小板凳,挑一处避雨棚,就地坐下,看眼前的沟壑逐渐成为小溪。家里养花的会勤快地把花搬出来沐浴。于是眼前又多了几处绿肥红瘦。
其实我是怕这雨的。因为去往上学的路上彼时还不是柏油路,雨一来,路上就满是泥浆,那就必须穿雨鞋—那种黑胶半高筒鞋。因为质量问题,这种鞋常常开胶或被硬物划伤,有时不注意,整个脚就会湿一半,潮闷又委屈。即使幸运,一双完好的雨鞋到学校也会面目全非,这时去水管处排队冲雨鞋的情景甚是壮观。有的人干脆把雨鞋脱下来,单腿而立,仔细地洗净,包括鞋底。现在想来,那时好浪费水啊!也有懂得节约资源的人,去路边的小河沟里涮鞋,踩进去,出来就变崭新了。
最怕有斜风的秋雨,伞和草帽都挡不住它的袭击。头一晚我本来用小发夹卷了刘海,弯弯绕绕的,很好看。结果雨水一沾,还没到教室,头发就无精打采,直不郎当地趴在了眼窝处,真令人扫兴。
记忆中的秋雨无休无止,琴瑟不绝,偶尔还有闪电划过天空,和今夜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