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水式阅读法。
通过晨读让我了解到,书籍可以分为三类:
01,不必读的书,即现阶段自己不需要的书籍。
02,无法快速阅读的书。于我而言是文笔比较优美的散文、诗词和其他一切有哲理的文学类书籍。
03,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原来书并非全部都应该细读。虽然那些文学经典读上好多遍都可以让人意犹未尽,但是有些书也可以划入快速阅读的行列。
比如我一直读不下去的实用类书籍。对于这类书,之前总觉得要仔细读完,才不会漏掉重点。可是这些书本身趣味性不强、文笔也不优美,逐字逐句读完实在过于枯燥,导致我很久都“啃”不完一本,索性放弃。
我读书速度虽不慢,但是有这样一种心理:要一字不落地读完,才能对得起一本书和其作者。所以,阅读过程中对于一些不重要的章节即使跳读了,心里也会有一种负罪感,觉得对待阅读的态度不端正。
但是有了对于快速阅读的认知之后,我可以用流水式阅读法尝试实用类书籍了,一口气快速读完哪怕只有1%的收获,也比搁置一旁一页都不读的效果好的多。
二:呼吸式阅读法。
读书如呼吸,不能只读书不动笔。
开始“100天读33本书”的行动之后,为了让自己读完一本书能稍微知道点“其所以然”,开始做摘抄,写读书感悟。
虽然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一些,但是总体来说效果一般,只能说是图个心理安慰,证明我“用心”对待了。
因为摘抄做的很多,事后也就懒得耗费过多时间去翻阅。所谓“温故而知新”,缺了温故的过程,其实和“黑瞎子掰棒子”一样,虽然掰了很多,但最后握在手里的,也只有眼下最新读完的内容而已。
《快速阅读术》里提到的“三个一行”: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让我眼前一亮。
这个概念是指在阅读时遇到精彩的内容,随时摘录一两行,标好页码;读完整本书时,从摘抄里选出一行你认为最精彩的,单独摘录到笔记本上;最后写下“一行评论”,即书写出触动你的原因。
这样做其实是让我们去繁取简,筛选出精华,牵一发而动全身,便于回忆整体内容。就好比上学时背课文,背到卡壳处,老师总是会提示一两个关键字,触发你的记忆。
此外,为了养成经常温故的好习惯,我们还可以以12或者15本书为一个单位,定期回顾精华和评论。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习惯和情况不同,所有的技巧都是仅供参考,并非让你拿来全部照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稍作调整。
像于我而言,读到书中优美的句子时,即使是一大段,我也会忍不住全部摘抄下来,虽然浪费时间,最后也未必能记得住,但享受的是书写的过程。
毕竟读书除了吸收,愉悦性也是重要目的之一,重点是看你想通过这本书获得什么。
当然无论你选择精读还是速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阅读。
时间不早了,不如祝你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