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完《【蒙汉岳】用学习来终结抄袭(下)—没有新认知哪来新创意?》之后,又看到一篇类似的文章《设计师的成长就是认知的升级》,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认知。
设计是什么?
设计使用合理的视觉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之前讲到了初学者在学习的时候,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去临摹并解剖大师的作品,把作品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对于初学者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更多的是技法,目的是为了跟大师做的一样。这个过程是必经之路,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技法只是设计的一部分,也就是上面说的“视觉语言”。我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法就是为了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从中挑选出较为合理的技法加以实践。
那么针对特定的问题,什么样的视觉语言才是合适的,通过什么来判断这个合适而那个不合适呢?
答案就是理论。
理论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会过于专注于技法,而忽视了指导这些技法应用的理论知识。很多人认为理论是没有用的,只要自己能把问题解决就行了。这样的做法可能一时会奏效,但是长久以来就会影响自己进步。
理论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我之前也觉得理论对自己没什么用处,自己只要能把手头上的事情解决就行了。可是慢慢的,觉得很多东西都是凭感觉做的,真正让自己去解释,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解释什么,为此我困惑了好长时间。最终发现是自己在理论的掌握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好。
比如很简单的,别人问到你为什么页面中有的元素上下的留白不一样。
最开始的时候,自己可能会说,因为XX就是这么做的,所以自己就这么做了。
学了理论之后,自己可以跟他人解释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点,叫做“接近”的原则。
当我做到这一步的时候,我以为我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把理由讲清楚了,觉得别人应该可以信服了吧。直到我看了Chris的分享视频。
认知
其实,我们在面对一般的客户的时候,他们或许喜欢好的设计,但是毕竟很多专业方面的术语他们不懂。如果我们只是把我们知道的理论解释自己的设计,那么在大部分秦光下对方是理解不了的。
所以我们就要在我们跟客户之间建立相同的情景。
上面的问题,我们可以把“接近原则”做一个通俗的解释。大家在上学的时候都会有同桌,一般是两张桌子靠在一起,这两张桌子因为离得近,就像是一个整体,而旁边的两张桌子,由于跟这两张中间隔着很宽的走道,人们会认为那是另一个整体。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接近”原则。
我觉得相比于直接抛出大段大段的理论,还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解释更好吧。
如果我没有看到Chris这样优秀的设计师的分享,我可能还会坚持着用枯燥的理论解释给人听的方法。这个就是认知的不同。
同样是跟客户讲设计,我只是关注我如何讲述,至于客户能不能听懂却没有关注过。而Chris则发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过于专业的话客户可能会听不懂这样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得这个过程能更顺利的进行。也就是我并不了解这个过程的本质,而优秀的设计师会发现本质,从而更有效和高效地解决问题。
优秀的设计师和普通设计师的差距,不仅仅是在技法上,更重要的是认知上的差距,而认知的差距会导致更大的进步速度的差距。所以,做一个保持学习保持思考的设计师吧,这样才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升级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