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后,你还要打工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中午,看着窗外阳光灿烂,我抹了点防晒霜,穿上运动鞋,打算出门走走。

“每逢佳节胖三斤”可真不是虚言,这个春节假期没有外出,几乎天天宅在家里,所以毫无意外地长了好几斤。

假期结束,终于不用跟着爷俩大吃大喝,赶紧实行瘦身计划。我不仅减少了饭量,还于每日午时出门散步两个小时。

晒太阳、活动、听书,一举三得。

刚走出小区大门,一个高高瘦瘦的女人迎面走来,我和她打了个照面,俩人都不约而同的停下了脚步打个招呼。

其实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只知道她叫“小齐”,是我原来工作的病房里的一名护工。

我以前在老年病房工作,因为大部分都是老年病人,所以几乎每位病人都有护工,甚至于有的病人因为行动不便,请了两个护工。

护工们来自各地,当然几乎都是农村人,而且差不多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人,男女都有。

在医院里,现在护工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了,有的护工甚至已经干了二十多年,护理病人比有些年轻护士经验还丰富。

小齐算是他们中比较显眼的,她个子高,长得很漂亮,乡土气息也不明显,干活勤快利索,人也很健谈,所以科里的护士们对她印象都不错。

我离开医院已经一年多了,这时忽然在小区门口遇见小齐,当然是有些惊讶的,就和她闲谈了几句。

原来小齐现在是和表嫂一起照顾一个长期卧床住院的老人,两人可以互换着休息。

小齐想多挣些钱,所以不仅在医院里当护工,还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到小区的一个住户家里做小时工。

我知道当护工十分辛苦,尤其是夜里看护病人,几乎睡不了觉。看着她有些发暗的脸,不由问道:“你这样同时做两份工作,身体受得了吗?”

她苦笑了一下,说道:“唉!以前年轻些还好,现在我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白天晚上的接连干活,还真是有些吃力。”

我记得小齐有个儿子和我家娃差不多大,以前中考时她曾和我提起过,孩子很争气,学习很好,考上了老家县城里最好的学校。

我问她:“孩子快高考了,你也不回家看看?”

提到孩子,她的脸上发起了光,但只有那么一瞬,她又苦笑了一下说:“就是孩子要上大学了,我娃学习不错,肯定能上大学,可学费和生活费又是一大笔钱啊!”

我说:“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也可以上军校啊!这样负担会减轻很多。”

她眨了眨大大的眼睛,说:“欠债的感觉太不好受,我们农村人最怕欠钱。

停顿了一下,她又接着说:“孩子是想去上军校,可一来不见得能考得上,二来他爷爷不让去当兵,说我家就这一个独苗,万一遇上打仗咋办?”

我有些哭笑不得,这也考虑得太全面了吧!小齐看看我,又压低了声音说道:“即使上大学钱够了,我还得给娃攒钱将来娶媳妇,我们老家娶媳妇光聘礼钱就要好几十万。”

我大吃了一惊,“几十万的聘礼,老天,这也太吓人了吧!”

小齐却神色自若地说:“人家养大一个闺女嫁过来,当然是要给钱呀!人家也不容易。”

我有些无语了,只好说:“那你也要悠着点儿干活呀!万一累出毛病,挣钱都不够看病的,关键是遭罪啊!”

小齐掏出手机看看时间,匆匆对我说道:“我得走了,您也注意身体啊!”说完挥挥手,快步向着小区里面走去。

我看看她远去的背影,暗暗叹了一口气,不由想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高中毕业就要开始打工挣钱,小齐的负担可以早日减轻些。孩子学习成绩好,虽然看似未来有了希望,可是至少小齐还要供他读书四年,也就还要继续在异乡打工。这小齐也是活一辈子,可打工也不知啥时候是个头啊?

其实城里某些方面还不如农村呢!没地没房,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城里人的境遇可能比农村娃还不如呢?

城里的家长也不是在用自己的一辈子为儿女做贡献吗?又哪能说得清到底谁更不容易呢?

无戒365写作训练营  第84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沈长乐 男 15岁 生日10.11 天秤座 体育社 成绩、班级职务待定 初三(2)班 性格:对于学习真...
    今朝_5dac阅读 391评论 0 0
  • 90后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尴尬年龄。理想的美满遇到的却是现实的骨感,稚嫩的肩膀却要扛起沉重的压力;想法很多却又无...
    成晃阅读 268评论 1 0
  • 查询练习 1.查询工资大于12000的员工姓名和工资 2.查询员工号为176的员工的姓名和部门号 3.选择工资不在...
    我可能是个假开发阅读 6,525评论 2 11
  • 最近半个月来吴京成了最大的鸡汤,是举国共品的鸡汤,而我的情绪和心灵也确实被感染和触动了。吴京用《战狼2》的成功向大...
    吾先生ING阅读 155评论 0 0
  • 我以为自己会平淡的度过大学四年,吃饭、上课以及各种宅,直到遇见他。 (一)某省会。某高校。女生宿舍。 “哎呀我察嘞...
    独木舟write阅读 239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