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万字关于职业规划的资料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因为稀缺,所以见识不多,因为见识不多,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天赋和特长是什么,从已知的信息来看,职业规划的第一步恰恰就是找到兴趣、爱好、天赋和特长。
所以,破冰之旅,大概就是先增长见识。作为一个上班族,并没有充足的金钱和时间去行万里路,甚至支付不起名师指路的成本,所以只好从读万卷书去努力。为此,我开始阅读《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精进》、《跃迁》、《这样读书就够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和《朋友圈的尖子生》,(此外,我还尝试玩微博,简书和追星,这里另外作为一篇文章去写)。惭愧的是,我过于贪婪,上面的每一本书我都只挑了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去阅读,一本都没有读完,收获当然是有的。
1、我为什么要进行职业规划
因为想换个岗位,换个工作。
原因有三:
第一,现在的岗位压力太大,而压力大又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量太大且很难改变。在现行的客观环境下,下半年尤其是最后三个月工作量大是大环境决定的,主观因素所起的作用很小;
(2)项目完成时间没有商量的余地,一旦定下,就必须要在指定的时间线之前完成,否则后果严重;
(3)项目一旦失误补救成本非常之高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补救的机会。
第二,这份工作的价值有限,由此带来的收入也十分有限。付出和收入严重不成比例;
第三,可以提升的地方有限,唯一可以提升的地方执行起来恰好是我的弱项,我并不想在那个地方提升。
2、我为职业规划做了哪些努力
2.1查资料
我看了很多资料,主要通过知乎、百度、简书、微博等。
2.2看书
《精进》、《跃迁》、《这样读书就够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和《朋友圈的尖子生》
2.3参加活动,认识更多的人
也就是去参加了几次拆书帮的活动,认识了一些人,收获有限。
2.4请教高手
通过与高手交谈,强化了我从书上得来的信息,深化了认知。
3、目前的进展
目标:培养差异化的竞争力,挣脱价值网。
结合现实,那就是如果继续从事目前的岗位,就从“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三个方面去努力,培养自己和同行的差异化。
操作方法:
第一步,把多的目标变少:人生有限,从自己想做的事情中挑出最想做的2件去做;
第二步,把大的目标化小:环游世界之前,可否先玩遍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
第三步,每天都要围绕目标做点事。每天晚上都要问问自己,我今天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读书,如果实在没有时间,那么可否让它每天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一下?没有十分钟,哪怕一分钟也可以。
养成以上习惯,然后每天进步一点点。比如,每天搜一个竞争的招标文件,打开一下竞争对手的评分标准(《微习惯》)
意外收获
第一,人生原来还可以这样过,原来有些人所走的路与自己是那么的不同,在此之前想都想不到(《朋友圈的尖子生》);
第二,升级自己的思维,现在的思维空间无法解决的问题,思维跃迁之后也许就可以解决(《跃迁》);
第三,书中的知识点真的会交叉:一个知识点,这本书的作者用这种语言解释,你也许不理解、不认可、不接受,但是你已经有了一个淡淡的印象,等到第二本书的作者再用他的方法来阐述,也许你可以理解和接受一部分,待到第三个人又解说一次的时候,你又消化吸收了一部分,如此下去,终有一天,你会把这个知识点内化吸收,为自我成长服务。所以,要做主题阅读,要多读书(这个观点我前年就知道了,只是没有去实践,而今实践过之后,感觉特别好);
第四,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成长之后,自会解决(想起高中政治课本中的一句话: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解决。国家与人有想通之处);
第五,学以致用,需要走出舒适区,进行和加强刻意练习;
第六,第一次知道战略学这个领域,也初步了解了它的重要性。
ps:今天学到了一个新词“鲐背之年”,附上百度百科的解释——
鲐背之年,读音:tái bèi zhī nián
释义: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泛指老人高寿。
鲐,原指鲐鱼。由于老年人背部的褶皱如同鲐鱼的斑纹,因而引申为”高寿老人“之意。值得注意的是,鲐背并非指”鲐鱼的背部“,而是指”背部像鲐鱼(的老人)“,进而泛指老人。
该用法出自《诗经·大雅·行苇》,另见于《愈膏肓疾赋》《东门行寄陈氏》等文。此外,辞书《尔雅·释诂》《扬子·方言》《说文解字》均对这一用法有所解释,尤其《释名·释长幼》一篇,明确指出,“九十曰鲐背”。
我有一个十分不妙的感觉:我可能白白规划了,也许到最后,我还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夜里想想千条路,醒来依旧卖豆腐。感觉脸真疼啊~写东西真累,本来可以写的更好的,但是写到现在还没吃饭,太饿了,所以写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