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孩子如何能主动学习?
—由孩子爱玩游戏引发的思考
“双减”政策落地,家长最关心的莫过于:没了补习班,孩子课余时间怎么办?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孩子自我教育。而”双减政策“下”,孩子自觉又主动的学习,变得空前重要。
“双减”下,家庭教育显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将学习动力内化将是每位家长需要学习和重视的。
说到游戏,家长们都不陌生,现在的孩子甚至两三岁就知道玩手机玩游戏了。你孩子爱玩游戏吗。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爱玩游戏?我们要读懂游戏背后的秘密就不难迁移到孩子学习上了。
孩子爱玩游戏有三点原因:1,游戏能刺激孩子感官,让孩子迅速开心。2,游戏能给孩子带来成就感。3,玩游戏没有学习上那么大压力。
先说第一点,游戏能带给孩子即时满足。一局游戏15-20分钟,玩完一局就知道胜负,而学习呢,是长时间才获得回报。和游戏的即时满足正好相反,学习带来的感受是延迟满足。于此对应的是拖延症,因为不想接受延迟满足带来的收获,就一直拖延。游戏变成为了拖延症的最好宣泄口。就像我们大人,刷手机一两个小时是不是也是拖延某件事的宣泄口,挡箭牌呢?
因此,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就很重要了。凡事要学会等待。
第二点,游戏能带给孩子成就感的体验。举个例子,孩子在玩游戏时,经常有这样的提示音,“恭喜你,战胜了全国80%的玩家”“恭喜你,即将向王者冲刺”。还有,孩子之间在聊天时谁游戏打的好是会受到羡慕的。这样的认同,表扬,崇拜,倾慕和愉悦感在现实社会中是很难获得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中遇到困难就想放弃,而在游戏世界中,一个小小的手指弹动,就会带来各种积极正面的让人身心愉悦的反馈。而学习则无及时反馈,并且成就感小,来的没那么快。
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在学习中也获得及时反馈呢?有两个小技巧:一是将学习中的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及时反馈小目标。当一个小目标完成时,给一个激励,一个嘉奖,哪怕一个拥抱也好。并且一定要及时肯定,表扬,表扬细节。让孩子找到成就感,培养他的自我认同感。
我们常说教育的三种有效方法,用心倾听,真心表扬和耐心引导。
第二个小技巧是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可视化,陪孩子玩一场自我教育的游戏。
比如,孩子今天高度专注写作业20分钟,比以往有进步,记录到表格里,让孩子每天给自己打√;小小的仪式感激发孩子继续坚持,坚持的久了,就慢慢地养成了好习惯。
孩子今天主动洗碗,收拾书桌等积极行为,计分20分,不断累加分数,当分数累计到1000分,可以换一个心心念念的礼品。
第三点,玩游戏没有学习上那么大压力。很奇怪,游戏也有排行榜。但是孩子却可以为了更高一个级别而废寝忘食去升级,不断超越。为什么?因为在游戏中,给你的目标和鼓励都是向下比的。“恭喜你,你距离上一名还差15分”。向上比是挫败感,压力。向下比是成就感。每次考完试,如果你说孩子考差了,孩子会马上回应你一句,那个谁谁谁比我还差。这时候,我们大部分家长会回答,你就知道和不如你的比,你看看你们班前几名的,要向他们学习啊。其实,这样的回答孩子会很反感,很抵触,班上前几名的目标孩子够不着啊,距离那么遥远,还是算了吧,还心想,就知道打压我积极性。这时候,如果家长回答说,对呀,通过你这段时间的努力,这次测验你距离上一名,还差几名,还差几分。你距离谁谁谁不远了,上次测验还相差蛮远呢!相信这样孩子会听进去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努力!
所以说,不要总和前几名比,明确目前所处位置,降低期望值肯定孩子的进步和超越。家长不妨设置适宜的难度,让孩子感觉“我也能行”
最后,家长要帮助孩子破除“反正我怎么也学不好”的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在班里一直是中下游成绩,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丧失了信心,容易产生“无力感”。
大人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和结果是成正比的。
从小到大,孩子总有一件事情做的是优秀的,总有一个方面是出类拔萃的,学习不好,可能很有孝心,不喜欢学习,可能喜欢干家务,家长多一些耐心,尽力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不擅长数学,可能孩子语文还不错,语文不太好,可能背单词很快,在学习上,发现孩子的这个长处,给孩子指出来这个优点,既然你可以学好语文,背好单词,数学可以把定义、概念公司理解的透彻,公式记得牢呀!
在最近的家长课堂学习中,有一句话印象一直深刻。改变能改变的,接纳不能改变的。你对自己都苛责,你对他人就很难做到不苛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