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小姐姐,不光自己优秀,还教子有方,在孩子幼年就引导其大量阅读,甚至背诵了很多古诗词、古文名篇。
输入量够大,孩子就会不由自主想往外输出。
这就好比瓶子里装满了墨水,满到一定程度,再往里添,墨水自然会流出来一样。
这孩子周末、假期但凡有空时就会坐下来洋洋洒洒几千字地写,写得一手好文章,小小年纪,文章就时时见报,写的劲头更高了。
因阅读量的累积,随时与古今智者对话交流,不止年少志高,思维、见识、视野更是不同,内心的成熟度也明显是高于同龄人的。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阅读速度惊人。
说白了,这孩子或许天赋异禀,但他的阅读速度、写作水平也都是长期熏陶练习才得来的,并非天上掉馅饼砸出来的。
小时候读书,听见说谁“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就羡慕得紧,直到如今还是这样,对阅读速度快的人十分佩服。
偶尔也会在内心腹诽(其实就是酸葡萄心理):读书那么快,怕是骗人的吧?要不就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呢—— 身处的层次低,果然也影响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
后来才知道,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久的刻意练习,熟能生巧,就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好结果,练拳、唱歌如此,阅读、写作亦如此: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样看,自己阅读速度慢,就是幼时缺乏刻意的大量阅读练习的缘故,倒是近些年有意识见缝插针地读书,几年下来,读书的速度似乎比之前提高了一些,但跟“童子功”们比起来,仍是不可同日而语。
写作这方面,我倒是可以稍微自鸣得意一下。
生娃后偶尔提笔写作,总是趁孩子睡后轻手轻脚地起来进行。
那时,写一篇文总要停下来N次,应对孩子醒来的哭闹,思绪随时被打断,只好在文字和娃之间反复来回切换,写得慢,产量低。
后来,下了决心喂养自己的爱好,开始每天写一点,多少随意、内容随意、主题随意,甚至没有主题,就是简单的心情记录。
写着写着,不由对自己提高了要求:写给别人看,围绕主题写2500字左右,发表出来,隔着网络寻求知音、同道中人。
再后来,干脆自己在平台上注册后,日更发文,为的就是随时写作,保持手感。
天长日久练下来,如今一般二三十分钟可以敲500字,一篇千字文基本要不了一个小时就能搞定。
如果要写更长的,比如3000字左右的命题式文章,也能驾轻就熟,在大脑“后台程序”考虑出框架结构后,穿插着其它琐事,也是半天就能成稿。
就我自身直观体验来说,不管干什么,大量基础性的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是写作,更需要一天天拿出时间来练习,以便保持手感。
“手速快”,大概是我日更发文2年多最直接的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