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与华方法—领读:

张居正大概会和华杉一样,对许永智说,你要少读书暨鲲鹏领读华杉讲透论语1284期

张居正大赞一句话: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是文献,指诗书六艺等。把上面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了。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这句话华板也表示体感很深,有一次刚开完公司年会,一位同事对华板说,他买了所有我经常谈论的书,决心花六年时间读完。


华板说:


幸亏你告诉我了,打住!绝对不能这样做,否则你非把自己带坑里不可!


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我读的书中学来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才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本身,却没有在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反而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本周我们开了启动会,带领团队伙伴学习胡光书老师的课程,这是胡老师给我们的建议,一周读一篇,每周写出来实践心得。


这太难了。


以前没遇到的问题都来了。


每位伙伴对这件事的认知不一样,我就遇到了262的同事,有人支持,有人迟疑,还有人反对。但好在我们还能继续推进。


人是目的,如何激发每个人身体里就有的主观能动性,这个是个有趣的话题。


还有,本文也在讲父母心,本周我们学习胡老师的第一课就是一把手要注重员工的成长。做老板的也要考虑,出了员工在完成工作之外,还要让他们成长,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彼此在一起的时光。


以下为正文:


待人要有“父母心”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华杉详解

“道”是治,“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


孔子这是讲治国了。一个中等诸侯国,要怎么治理呢?他说有五大要件:


第一,是敬事。面对每一件事,首先要敬,要敬慎,要敬畏!


做领导人,真是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决策的事太多了。那第一重要的,就是要对每一件事心存敬念。因为你一念不敬,就可能有举国之忧;一时不敬,就可能致千百年之患!所以必须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事无大小,极其敬慎,不敢有怠慢轻视之心,才能事事都处理得当,不至于败事。


坊间流传一段这样的座右铭: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这也是在说掌握权力和公器的人,须心存敬慎。


修这一个“敬”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重大的意义。处理任何一件事,都要先问自己有没有敬,念一个“敬”字诀,心存敬念,再开始思考处理,方可周全。


第二,是信。


张居正说,“信”是“人君之大宝”。赏罚无信,则人不服从;号令不信,则人难遵守。那如何做到信呢?自己要诚实不二,一言一行都要内外相符,表里一致,才足以取信于人。


“信”,是要每个人的周围都充溢着相互信任的感情,这样能成就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团队。


第三,是节用。不要太铺张、太奢侈。《大学》讲: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国家的生财之道,就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创造财富的人多,吃奉禄的人少。所以要小政府,要精简机构。


“为之者疾”,是指不夺农时,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召农民从事公共基建工程,甚至兴兵打仗,这样创造财富的效率就高。


“用之者舒”,是指用钱的人要量入为出,不要寅吃卯粮,以免财政赤字太大。


第四,是爱人。


“爱人”,就是儒家的父母心。父母官,是在上者,为民之父母。“父母心”三个字,蕴含精确的理念和无穷的感情。比如一个医生,他若对患者有父母心,必不会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不必要的药;也不会开了处方就打发人走,而是注意自己的神色语态,多一点讲解和鼓励,缓解患者的焦虑。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多问问自己对别人有没有父母心。


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一个饭馆的服务员,那你对食客有没有父母心?会不会像给自己的孩子做饭上菜一样,让他吃得安全放心、愉快舒坦?


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对客户有没有父母心?既是客户,他必然有事托于你。那在这件事上,你就是他的父母了。你有没有首先做到,敬畏谨慎,严肃认真,忠人之事?然后是爱,爱那托付于你的人,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那人,像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样做那事?

理念有了,行动就有了。我们总是想改正行为,其实更需要的是改正理念。别老想着客户是你的衣食父母,你首先要以父母心待他。


第五,是使民以时。


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农忙时期不要征召夫役和兴兵打仗。节用爱民和使民以时是连在一起的。不要透支钱,也不要透支人。我们现在好多公司都在透支人。你说那老板狠吧,他其实对自己更狠,自己也在透支。老板们要不要用父母心来问问自己,如果那员工是你的孩子,你愿意他为了工作,在办公桌下放一个床垫,两星期回不了家吗?行有余力再读书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华杉详解

“弟子”是后生小子;“出则弟”的“弟”就是悌,是尊敬兄长;“谨”是做事踏实,不乱来,有始有终,谨慎可靠;“信”是说话诚恳,言出必行。后生小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兄长,做事踏实可靠,说话恪守诚信。


“泛爱众而亲仁”,对那寻常的众人都一体爱之,不会瞧不起谁,也不会憎恶嫌弃谁,而对那有仁德的人,则更加亲厚。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是文献,指诗书六艺等。把上面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就可以读书学习文献了。


这一句,非常深刻。张居正赞之为“万世之明训”。德行实践是本,读书学习是末。如根本不固,学也枉然!


德行,如《大学》所言,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实践,如《大学》所言,是格物致知。把这些都做到了,还有余力,再去读书。如果没做到,就继续做,别去读书耽误时间。


对于这句话,我的体会太深了!有一次刚开完公司年会,一位同事说,他买了所有我经常谈论的书,决心花六年时间读完。我说幸亏你告诉我了,打住!绝对不能这样做,否则你非把自己带坑里不可!


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我读的书中学来的,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的想法相呼应,于是才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生活本身,却没有在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反而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本文领读:

王鲲鹏

华与华方法粉丝圈发起人

鲲鹏咨询创始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