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是和地图学相关的技术吗?

裴秀(224 -271年4月3日),字计燕。河东闻喜县人,魏晋时期著名的大臣、地图学家。他是东汉大臣裴茂的孙子,曹魏光禄大夫裴潜的儿子。裴秀的《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先河。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之父”,与古希腊著名的制图家托勒密齐名。为纪念中国地图学创始人而设立的裴秀奖,是中国地图学界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正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裴休环形山。


裴秀在《禹贡地域图》中提出的“制图六体”理论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学理论,它正确的阐明了地图比例尺、方位和距离的关系,对中国西晋以后的地图制作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呢?

  裴秀是管理土地的官员,所以他的工作不时需要跟地图打交道,而当时地图贫乏,裴秀只能自己编制新图。他做新图时采用的方法是考证各种地理要素的名称和位置,然后绘制在比较精确的平面上。“天子受四海之图籍”,上级政府的地图资料都是从下级获取而来的,这些地图资料是编制全域性地图的基础,裴秀所做的工作是地图编绘不是测绘,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可能组织大规模测绘。由于这些地图没有统一标准,资料质量必然良莠不齐,裴秀在依据这些资料编制全国性地图的过程中发出了感叹,由此便提出了“制图六体”的制图理论。可以说裴秀的“制图六体”是对我国古代制图实践的理论总结,奠定了我国中古时期制图学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地图制图学的发展,在制图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自西晋至明清,它始终是我国绘制地图的重要方法,影响极为深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