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小学低年级,是理解能力培养的初级阶段。这时孩子识字量少,阅读习惯差,题目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图画、图文结合、文字描绘等,造成孩子理解困难,做题慢、成绩差或起伏大不稳定。
在这一阶段,我们教育者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养成初步的理解能力,让孩子能正确读懂题目意思,不要跑偏,即“看山是山”。除平时严格要求外,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孩子有章可循,可以更好地养成理解习惯。
一.读题要善始善终,毋虎头蛇尾,拒绝惯差思维:
低年级孩子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够成熟,更多靠直观,做题更依赖于经验,一个典型案例就是“A比B多(或少)多少”和“A和B一共多少”两个问题的处理,很多孩子极容易把前面题目做成加法,究其原因,就是孩子一看到前面有“A”和“B”两个词语描述,便相当然的认为成后者,而对中间的“比”字和后面的“多(或少)多少”视而不见。
所以我们必须要求孩子读题要从头读到尾,找出信息,找出问题,另外还要注意几个小的细节:
1.图形题要注意看“动作”:如小鸟“飞来”还是“飞走”,乘客“上车”还是“下车”……
2.图形题注意“?”在哪里。重点注意问题是求“整体”还是“部分”。
3.注意“隐藏信息”:
如“一共有15个桃子,小猴子每天吃2个,够吃一个星期吗?”,“一个星期”=7天等等;
“王老师领着8个小朋友去坐船,每船坐4人,需要几条小船?”,不要忘了“老师”呀。
二.抓关键词语,放细枝末节。
我们让孩子读题要仔细全面,但又没必要眉毛胡子全都抓,或者抓了“芝麻”,漏掉“西瓜”。
对低年级孩子来说,由于识字量少,每道题目中,有几个字不认识是很正常的,但有的孩子对“小明”和“小鹏”,对“拿走5个西瓜”和“搬走几个西瓜”等诸如此类的题目,往往纠结于“鹏”啊,“搬”啊这些字不认识,而耽误很多时间,这时我们要引导孩子认识到“小明”和“小鹏”只代表一个同学,对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而言,并无实际意义,“拿”或“搬”只是一个意义相近的动作,重点是后面的“走”,意味着“变少”的意思,怎么“走”并不重要。
当然,这需要我们逐步引导孩子知道哪些是关键词语,这实际上是孩子“数感”培养的一部分。
三.真正理解必要的数学基础概念。
我们数学题目中既有生活语言,还逐渐出现了大量数学语言,这些数学语言同样是理解的基础。
如:“和”、“差”、“前(或后)面一个数”、“大得多”……。这些基础概念更是我们教会孩子理解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深入浅出的把这些概念讲明白,讲到孩子能用自己的话把意思说出来,再加以强化,强化到“数学语言”生活化的程度。
总之,我们培养孩子的数学理解能力不能只对孩子说教“你要好好读题、好好理解”,这样空泛的要求,也不能在题海里盲目的“转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事倍功半。
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要求,相应的措施。当然和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我们也不可好高鹜远,一步到位很难,把这一过程分成几个小目标,步步为营、分段达成更好一些。“看山是山”可以做为培养孩子数学理解能力的第一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