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失去的时间、如何抢回来

上海失去的时间,如何“抢”回来?


按下了两个月的“暂停键”后,上海正在“重启”,亟待全面“复苏”、期待“繁华重现”。这个过程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当前摆在首要的任务,是修复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全力以赴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这是方方面面的迫切愿望。“抢”时间,意味着一种“超常规”的状态——要大力营造真抓实干的工作氛围,要鼓起“比学赶超”的工作劲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拿出超常规的思路和行动,让社会各方精神为之一振,更要用争分夺秒的实干举措产生实效。

近日召开的上海市委财经工作委员会会议指出,要围绕“六稳”“六保”,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一起用力、多轮驱动,供给侧、需求侧一起发力、相互牵引,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的乘数效应、撬动效应和综合效应。

前期,上海已针对经济重振、社会复苏出台了一揽子政策。要最大限度释放政策效应,必须依靠精准、有力的落实,并在落实落地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政策措施优化升级,实现良性循环。

对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与市场主体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越是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展现支持发展的决心和诚意。工作越务实、措施越精准、手势越清晰、程序越规范,越能打消不必要的顾虑,凝聚认同与合力。

上海正在开展“防疫情、稳经济、保安全”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其初衷就是通过实打实的举措倾听诉求、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特殊时期,“走”还是“不走”、是浮光掠影还是脚踏实地,效果大相径庭,甚至影响企业对这座城市的信念。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真正当好“店小二”,切切实实走到一线,“一企一策”精准对接,分秒必争解决问题,诚心诚意倾听意见建议,助力企业尽快回到正常生产经营轨道,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心无旁骛抓发展、搞创新。

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反映的共性问题,则要强化问题意识,推出制度性的改革措施、优化方案,体现超常规的执行力度,全力打通各类堵点,让资金转起来、生产线开起来,尽快达产稳产。

在此基础上,也要多方挖潜,抓紧谋划实施一批带动力强、支撑性强的优质项目,努力创造更多市场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通过务实有效的行动,持续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诠释上海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意志,用不断优化完善的制度、规则来提供确定性、增强说服力、提升竞争力,并充分激发市场自我修复、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

一个稳定、友好、高效、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必能让更多市场主体在此扎根,让更多投资者近悦远来。这些方面的努力,要久久为功,也要只争朝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