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运气。
而我就是那个缺那么点运气,但有着一个伟大也很卑微欲望的人,想要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基于此,我只能在全民娱乐的时代,从校园走出来后才开始从很浅、很通俗的书读,原因是阅读能力没有很好的养成,艰深、高雅的可能看不懂,唯一要求是纸质的。那个画画的奶奶说人生何时开始都不晚,所以我庆幸自己没有晚到不惑之年才意识到,说不出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让我养成了屯书的习惯。网络购物的便利让我用买一件衣服的钱买七八本书不成问题,即使衣服也该买就买。
从来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一样,那么迫切地想要去拓展自己的视野。从心理学到哲学,从小说到育儿书籍,从宗教学再回归国学,我在每一本书中寻寻觅觅,仿佛寻找着自己。
对于如何读书 我们当然有自己选择的标准,有自我品位的判断。
我不信佛,但我好奇骨子里的虔诚,我就去看佛教的起源发展;历史学得不好,但我感兴趣的时候就去读一读各类历史书;对行为背后的原因感兴趣我就去啃心理学相关的书,比如我读了<九型人格>,我便深刻了解自己为什么是一个在人前不善于表达自己及产生情感共鸣的人,俗称后知后觉的一类人;我对超市促销打折着迷得难以自拔的时候,我个人读<断舍离>不如<消费者行为学>管用;搞图纸设计,各种专业书籍也必须要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第一次当妈妈没有经验,所以各种育儿书籍也少不了,特别是初期护理孩子方面的书对我帮助很大;想带娃出去玩,我就买了一本自驾游指南…
举了几个例子,什么目的呢?专业类书籍或历史类书籍并不比指南类书籍伟大,任何一本书被读者拿起就该被尊重和欣赏。大多数人的阅读能力都可以在后天培养,关键是你从被动的看书换位成主动地去看,保持一颗好奇心,想要去深刻认识这个多彩世界,那个想要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欲望,欢迎随处释放。
有的书是值得反复去读,在人很年轻的时候有的东西是读不出来的,有些内涵必须要等到有一定生活阅历才能感同身受,而且每读一次收获便不同。如十年前读道德经,读得懵懂,十年后能读出感悟,就是跟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不断思考的收获。
关于读书、阅读,我想正如白岩松所说,它帮你打开世界,带你走出自己狭窄的空间。它无与你的情绪产生共鸣,陪伴你渡过一段时光,让你品味出无用为大用的乐趣。它带你面对内心,面对人性,面对生命。它还可以提供智慧、抚慰、解决之道,在你行走艰难之时,为无门之处开门,让无光之处有光。而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因为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在每一本你心里值得记住和阅读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