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家是哪的—会宁—有名的状元县啊—那是因为穷。在我的身边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对话。因为穷,大家才会想法设法认真学习以跳出“农门”,改善生活现状,考上大学是大家摆脱贫困生活唯一的出路,所以会宁的升学率比较高倒是真的!
“穷”这个词一直伴随着我的整个童年及学生时代,而且我对会宁的印象定格在了那个时代,定格在这个穷字上,虽然现在这个地方不乏身价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人。我不清楚现在真实的人均收入怎么样,但是消费水平不比大城市低多少,有时候回家买东西,发现物价也是高的离谱。
那种“穷”不光是经济条件的落后,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匮乏。最可怕的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精神是那么的匮乏!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之外,对其他的一切到了一无所知的地步。这种一无所知不是说在某个领域,而是连基本的一些常识都没有。
我毫不夸张的说我直到高中毕业,对美术、音乐之类的东西,甚至对任何“美”的东西没有一点概念,认识的乐器绝对不超过三个,因为根本没有机会去接触。唯一能丰富内心世界的可能就是那个练习英语听力的老旧随身听,可以偶尔听听不知道什么年代的歌。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五音不全,甚至比较抗拒听歌、唱歌,我想与那时候的影响有关系。我甚至没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读的课本以外的书都是学校门口一毛钱一天出租的小说,那时候倒是看了不少的金庸和琼瑶。上大学之前的那个暑假我才学会电脑上QQ聊天。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我一样,但我敢肯定的是大多数人处于这种状态!
前几天和几个高中同学聚会。有个同学说了一句,我们现在努力的工作,起码可以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缤彩斑斓的生活,不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精神贫乏。我就想这是多么痛的领悟。
上高中之后,我就开始了在县城的住宿生活,一般住宿的学生都会到一学期结束之后才回家。除了学习之外,还为了节约车费(我当时回家的车费好像是四五元)。学期中间需要的东西,家长会通过往返的客运班车带给自家孩子,每个司机都会很负责任的送到每个人手里,而且免费。但是我印象最深不是车费也不是带东西。而是每次往返学校坐车时候的拥挤,那简直是我的噩梦(我一直有晕车的现象)。
我上高一的时候学校的学生大概是3000人左右,当时三所高中学校,除了家在县城的之外,其他的学生基本要在期末放假的当天全部回到乡里去,而且三所学校会把期末放假安排在同一天。那时候的客运班车可不像现在这么多。每次开学、放假挤车成了大家的常态。
当时的公路也是坑坑洼洼,但是再难走的路就算颠出你的五脏六腑,也绝对不会把站的人晃跌倒,因为你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有个司机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再往里面挤挤,车走的时候摇一摇就能宽松点,好像我们是棉花一样。”我们经常会被从车窗里接进去或是接出来。
工作以后,每次回家我基本避免坐客运班车。虽然很多年前客运专线就开始规范载客,绝对不会超员,而且都是空调车,可我仍然不愿意去坐。
这次利用周末的时间回了趟家,早早就开始发愁。万万没想到现在出行简直不要太方便。各种平台,各种微信群,各种顺风车,只要你一个电话,随时来接,而且价格特别合理,绝对不会比打车去客运中心、倒车坐客运车费用高。虽然这种所谓的“黑车”并不是很符合市场秩序,并且多次受到运管部门的围追堵截,但是队伍在持续壮大中(2017年是顺风车发展最快的一年,据说现在每天从兰州到会宁的顺风车要100多辆)。
存在的总是合理的,因为这种现象更符合人们的需求,让大家出行变得十分的便捷。同时也是增加了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为大家创收。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些顺风车的存在,对客运班车的冲击可不小,客运专线的司机叫苦连天,天天向运管部门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