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个人感情色彩较重,你或许不赞同其中的偏激和消极。
所以你看着办吧。
“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或许应该确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别在家里做实验。”
我一直都不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不理解自杀,就像他们讨厌自杀的人一样,我也讨厌他们,并且我诅咒他们。诅咒什么呢。愿他们会有相同的痛苦。
其实这是个经常会被人谈到的话题,人生的痛苦与压力。想一想这些话,“你们这一代人已经很幸福了,我们小时候吃都吃不饱”“你整天上学能有什么压力,我们天天挣钱供你才叫累”“年纪轻轻的能有什么烦恼别整天没事儿找事儿”。很熟悉对吧,但我只想说一个词——Bullshit!同时我真的很想对说这些话的人,不管是谁,都说一句”F You“!
抱歉我情绪有些激动,说到情绪,可能有些人觉得写影评这种东西最好要客观中立一些,不要带太多激烈的个人情感,因为毕竟你是在介绍一个客观的事物给客观的读者。
有时候我觉得这样也对,但有时候,又觉得缺了点儿自我。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一个剧没有引起你强烈的情感波动,那你向别人介绍它的立足点又在哪里呢?所以请原谅,我必须要爆粗口。
影片中的角色,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是尽职尽责的老师,还是看上去有些疯疯癫癫的老师,不管是一直受到外界敌视的学生,还是在课堂上故意捣乱的学生,都很让人心疼。
其中有个很贴近我们生活的姑娘叫Meredith,她的画画和摄影技术都非常好,人也很善良,第一节课就为老师制止调皮学生的捣乱行为,同时她也爱看书,这么好的女孩儿有什么问题呢?
法国人贝格伯德说过”我梦想有这么一个世界,人们可以因为一个逗号而去死“。虽然这句话的本意可能并不适用于Meredith,但我还是想”曲解“一下。
她的摄影技术很好,可她”称职“的父母一点都看不上那些创作欲望,只一心想让她上斯坦福和普林斯顿;
她很善良,可她很胖,所以并没有什么朋友;
她遵守课堂秩序和老师要求,可她得到的永远都是“胖婊子“和”拍马屁的傻逼”这样的回应。
所以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就在于生活的残酷,在于那第一个逗号之后的句子,在于我们永远没办法逃脱这一切。贝格伯德希望人们可以因为他的逗号去死,但事实上,更多的像Meredith一样的人却因为那第一个逗号而变得支离破碎。
至于Meredith的结局,第一次看的没那么仔细,再看的时候才发现在开头部分已经做了暗示,秘密就藏在那篇作文里:
“她本是一个很恬静的女孩儿。她从来没有对生活不满,她为什么要不满呢?我和她母亲总是竭尽全力地满足她,为什么忽然间她变得如此易怒,如此刻薄和悲苦呢?我们不知道。老实说,我觉得这不是我们的缘故,我们是称职的家长。但是,我们对她的辛勤培育换来的是她自杀了。我那愚蠢自私的孩子啊,她永远也去不了普林斯顿大学了。”
你感受到这其中满满的讽刺意味了吗?
没错,就是这样。
在Meredith将死之时,有个老师抱着她不停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个人是真的心疼Meredith并感到内疚,那个人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角——Barthes。
Barthes是一名好老师。他懂得如何与这帮好像生来就是以捣乱为己任的学生交流,他懂得如何用学生能接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教给他们知识,他懂得阅读在娱乐时代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学生的痛苦,懂得生活的压力是在怎样地不断折磨和摧残着这些孩子。
其实我很想说这是对教师而言很关键的一点,但仔细想想,这好像不太公平。教师的责任的确很重,但我们也的确不能把影响孩子一生的最重的担子放到他们肩上。我们应该问一问,像影片中的老师一样,好好地问一句:“家长都去哪里了呢?”
他们当然在。
在主任办公室的咆哮里
在电话那边的不耐烦里
在Meredith承担的蔑视与羞耻里
这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操蛋的父母。哦或许我们之中没有你,a lucky dog。
这个世上从没有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但同类人之间的理解度确实要高于异类(这个异类没有贬义的意思,只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
富人不懂穷人的营养不良,穷人不懂富人的三高现象;家庭美满的人从没见过父母争吵打架的场面;喜欢扎堆的人认为独来独往中充满了可怜的孤独感。而正常人,那些所谓的正常人,他们每次谈到抑郁症的样子都让我感到恶心。
其实这已经不单单是同类对异类的不理解了,有些东西里分明就隐含着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歧视。歧视这个词,这个度很难把握,我承认我现在还不能完全地掌握并说清楚,这一点我以后一定会慢慢学习,但目前少数人处于不公平的地位确实是个事实。
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人为什么会自杀?——你说为什么?不想活了呗,活着太痛苦了呗,这有什么不能理解的?是,我们是应该深究一下人自杀背后的原因,但问题在于有那么多的人把本应该放在那些害死这个孩子的人身上的指责,放在了这个孩子身上。(我并没有特指M,有无数的案例都是如此)
或许你觉得我太过自私冷血,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从来不觉得尊老爱幼和孝敬父母适应所有的情况。你尊敬一个人绝不是因为他活的时间长,而是因为他值得尊敬(想想那些倚老卖老的人和可恶的熊孩子);你孝敬父母也绝不是只因为他们生了你,而更应该因为他们真正用心地培养了一个人。所以对于那些因自己失职而导致孩子自杀的父母而言,说句难听的,他们的痛苦是应得的。
我偏激吗?是的。
我冷漠吗?是的。
所以呢,你还想说什么?
有些人会想我们不应该对父母这么苛刻,毕竟不是每对父母在成为父母之前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同意,心酸而无奈地同意。
Barthes在电影中说:“在试图成为父母之前,人们或许应该确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别在家里做实验。”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在拿家庭做实验,把家庭当战场,真是要了命了。
两个人不懂得怎样当父母,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的父母就有问题,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隐含的巨大问题。这就是问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会处在一种互相伤害的境地呢?
我真的不知道,你知道吗?
如果我身边有人要自杀的话,我不会一味地拦着他,我会跟他说:
我明白你的痛苦,我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你真的要自杀,我不会阻拦,但有三点我必须要讲清楚。
第一,你必须跟我保证你是真的想清楚了要走这一步,而绝非一时兴起;第二,你必须让我见你最后一面,我并不是说一定要亲眼看着你离开,但我一定要有最后的机会跟你再说说话;第三,失去你会让我很难过,很难过很难过,但我尊重你的决定,因为我并没有权利让你痛苦地活着。
So,good luck,thank you ,i will miss you.
扯了这么多,还没有说AB,不是国内某位女明星,而是实力派奥斯卡影帝——艾德里安·布洛迪,也就是本片中的Barthes.
我曾经有一天突然想到一个念头:要和与自己灵魂契合,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提到AB,我想的是艾德里安·布洛迪,你想到的是全是angelababy,那就直接拜拜吧。
所以各位,擦亮眼睛啊。
我接触AB真的是比较晚,最开始就跑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那里,不过所幸,我看到了《超脱》这部影片,没有错过他,有时间再刷《钢琴师》。
这部电影名字叫《超脱》,可是里面的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摆脱掉自己过往和如今的不幸,这才是生活的样子,哪能说忘掉就忘掉,说强大就强大呢。生存还是毁灭,都有其理由,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找到自己的路,属于你的没有负担的路,然后慢慢走下去。
——end
(同名公众号 你能喜欢我很开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