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12.13”

      虽然我是一个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南京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却是在1982年的夏季。

      那一年的6月,日本篡改的中学教科书通过了日本文部省的审定,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载文驳斥,并登载了一些历史事件。我就是从家里订阅的《南京报》(后来改版为《南京日报》)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这一人间C案。

      当时我是非常的震惊,我还不知道自己经常去的地方,竟然就是日寇杀害南京市民的屠场。比如北京东路附近的北极阁一带。

我常路过的北极阁遇难同胞纪念碑  

      随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与南京博物院联合在博物院里举办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证史料展览》。因为离家很近,我在第一时间就赶到那里看展览。观看期间,那些血淋淋的图片,乌亮亮的武器令我浑身发冷。其中有一件展品就是后来被拍成电影《屠城血证》的杀人相册原件。回家后我陷入了长时间的惊恐之中,一闭上眼睛,就是日寇挥刀杀人的场景。我简直不敢相信,在南京的历史上竟然发生过如此惨烈的事件!

      展览上还将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用过的桌椅、大钟摆放了出来。我知道了,在我居住的黄埔路北侧,常去看电影的军区大礼堂见证过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外景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场景(图中双方使用的桌椅我在展览中看见了)  
如今的南京军区大礼堂外景(里面已被拆除改建了)   

        同时展出的还有谷寿夫等日本战犯的判决书。厚厚的纸张,记满了野兽们的暴行。我又知道了,黄埔路南侧的励志社旧址,曾经就是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

主审法官石美瑜在设于励志社里的军事法庭门口  

日本战犯谷寿夫在军事法庭上

 审判日本战犯军事法庭旧址——励志社的大礼堂,如今在黄埔路上就能看见,据说现在每年都要复原过去的场景对外展览一次
大礼堂的铭牌上记录了这一历史  

      这个展览,让我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刻骨铭心!

      我问过我母亲,当年外婆是如何度过那段黑暗的时刻的。我母亲告诉我,战前,外婆他们就跑到了江宁的乡下,南京人称作“跑反”。日军占领南京后,他们又躲进了位于江宁地区山里。由于日本人不敢进山,因而逃过了一劫。日本人不敢进山扫荡的这段历史,后来我在一本南京大屠杀资料丛书中得到了证实。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我也是较早前去参观的南京市民之一。也就是在这一年,南京市在日军当年集体屠杀和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上,陆续建立了十几处纪念碑。我骑着新买的金狮牌自行车,冒着酷暑在市区市郊穿行。除了几个较偏远的地方,多数纪念碑我都去看过了。可能是由于建造时间和经费上的紧张,纪念馆内部的展品不太多,有些纪念碑也显得有些简陋。不过,即使是最简陋的纪念碑,也是对遇难同胞很好的悼念,更是对野兽般的日军最强烈的控诉!

当年进入纪念馆内部的入口(如今的纪念馆规模已扩大了好几倍)  

      1987年底,军旅作家徐志耕出版了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12月13日,他在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签名售书。我也跑去买了一本,徐志耕在书的扉页上用圆珠笔写下了“历史为镜”四个字,下面还加盖了一方“祭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十周年”的大红印章。

      随后的几年中,我还购买了《拉贝日记》、《东史郎日记》等一系列书籍。此外,所有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我也都观看过。

      我是一名南京人,我不会忘记这一惨痛的历史,我更能理解“历史为镜”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


2011-12-13 17:12:04|  分类: 城市记忆

阅读(313)| 评论(5) | 


评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