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阅读和写作变的更加的便捷。现在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差不多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爱读书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拨,喜欢阅读纸质书多一些的和喜欢电子书多一些的,那到底有什么异同。
电子书和纸质书有什么区别
最先想到的是电子书便携,方便,便宜。纸质书护眼一些,很多人喜欢阅读纸质书的那种静谧的氛围。
电子书
先说电子书,有松鼠症的朋友都喜欢屯书,群中分享加上我自己收藏的电子书都有十几G。相当于大家的分享形成了一个书库。
技术类的细分最多。
如果这些全部是纸质书,首先得花个大价钱而且还得专门有个屋子放置。如果想要查找或者借阅一本书,至少得准备一个记录的本子和一张梯子,如果要检索书中的内容,只有去翻书或者翻笔记,如果要搬家或者失火,那难以想象。这种管理和维护成本太大了。所以电子书是喜欢阅读的屌丝的福音;电子书让知识”触手“可及。只要有屏有网的地方都可以阅读,拥挤的地铁中的,排队中,关掉灯还有夜读模式。再说便宜,获取的成本几乎接近免费。
纸质书
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书,纸质书影响了世界一两千年,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是信息存储的变革,是知识载体的变迁。往往一个发明最初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的,但是会渐渐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人的欲望随着他的认知不断的蔓延生长。比如电话,最初只是通信,现在几乎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电脑,最初笨重的大机器用来做科学运算,现在人们开始担心机器智能时代的到来会不会改变人类的地位。很多东西成为了我们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开始习惯和依赖,我觉得很多人说喜欢读纸质书的那种感觉就是这个原因。就像曾经的蜡烛一样,是用于照明,现在用于制作浪漫晚餐的氛围可能更合适些。护眼方面是比电子屏幕好一点,但是像我成为近视眼的时候还未阅读过一本电子书,所以即使是纸质书阅读也要讲究姿势,光线和时长。我想纸质书能给人一种拥有感吧。因为一本本,一摞摞的陈列在那里。但是鬼知道你读了没,纸质书如果买了不读,和一块木头有什么区别?
电子书又会带来怎样的阅读方式的改变?
如果想要分享,纸质书”分身乏术“,群里常有朋友求书,给个地址,自己下就好了。也不用担心谁谁借了我的书没还我,自己可能借给谁了都不知道。虽然亚马逊、谷歌等提供电子书的公司仍然在遵循出版商的规则,通过一系列方法削弱电子书的极端流动性,比如禁止读者复制一本书中的大量段落。但是现在电子书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在电子书中我们可以把重点标注的段落提取出来,并可以分享给其他读者,自然还可以读到他人标记的重点和评论。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我们还能阅读到某个特定朋友,学者或者是评论家的标注。以前只有珍本书籍的收藏者才能有幸见证到这种福利。
阅读的社交属性越来越强,以前我们说阅读一本书是在和作者交流思想,现在我们阅读一本书可以和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进行交流。甚至可以很方便的开始分享阅读,一群人一起读一本书,有想法有见解一起讨论。但是这两种阅读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阅读书籍会增强我们的分析能力,鼓励我们一路探索,然后得出观察结论。而屏读则鼓励我们快速建立起模式,将不同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自己武装起来面对每天数以千计的新想法。屏读会实时培养思想。----《必然》
kk可能说的好听了点,阅读是一种大脑训练,在不断的处理信息的时候进行归纳,思考,总结。如果每每只获取别人的结论,不进行思考和交流,这样的阅读可能没有效用。所以不管是什么阅读方式这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阅读纸质书倾向于适合独立思考,被打断干扰的因素少一些,电子书的阅读更加开放,更容易的进行交流,检索和整理。比如我喜欢在电脑上阅读技术书的pdf版。因为查资料,敲demo都很方便。如果是纸质的,要敲个书中的代码还得把书按着。而小屏幕上就适合阅读一些不必实操的书籍,文学,互联网之类的。
岁之将终
2016年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今年你又读过哪些好书?让你提高技能,让你提高认知,让你获得乐趣。从去年开始做书山有路的读书活动,目前一共分享阅读了16本书。今年读过的这9本书里面推荐《智能时代》,《文学回忆录》,《人类简史》,《程序员修炼之道》,以及《国富论》。每本书都是不同的领域,每一起读的书由大家投票决定或者分享者自带。如果你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来龙去脉感兴趣,推荐阅读吴军博士的《智能时代》,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真的应该拜读一下这本由陈丹青整理的五年木心老师的上课笔录,让你行走在大师的年代。而《人类简史》同《全球通史》一样是今年畅销的历史类书籍,前者观点独特,后者是宇宙视角,更为严谨。而《国富论》作为经济学的圣经,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这本十八世纪的著作。而程序员修炼之道是关于编程思想及习惯的书籍。如果对互联网或者创业感兴趣,我推荐《支付战争》,这本讲述paypal的故事,让你感受创业公司的生存赛跑和关键时刻领导人的决策能力。
最后附上几个下载电子书方便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