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很多知识,却感觉一事无成?
——因为从知道到做到,还有千山万水的距离。
这两年我逐渐接触和践行“刻意练习”这个理念,方才知道自己以往的浅薄浮夸。
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而是一年多时间做成营销领域内的自媒体第一名,然后创立营销咨询公司被百度全资收购,自己成为百度的副总裁。李叫兽的屌丝逆袭之路让人惊叹。
追他的文章时,我从只字片语中看到了他成功的必然性。
——这是个真正的狠人。
我们看书的时候生怕浪费时间,恨不得囫囵吞枣一般翻过去。而李叫兽每看到重要概念,都要找到5个以上的案例来印证,不断地思考“这个理论还可以用在哪儿?”。理论不再是书上的知识,而是被他内化成大脑神经回路的一部分。所以他的文章,总是可以把各种商业现象用简单模型贴切形象地显示出来,让人“恍然大悟”、感叹其思维之精妙。
金字塔原理是他认为非常的方法论,结果他用了整整三个月来练习,发短信、平时聊天、自己写文章作报告,任何表达场景都要用“背景-冲突-问题-解答”框架来练习,疯魔一般执着。
张三丰教张无忌学太极,到最后忘记了所有招式时,方才大成。因为招式已经化为“内功”,无招胜有招。学习知识也是一样,把同一个套路、流程、模型练到熟能生巧,练到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招式也能瞬间“调用”的地步,这就算是大成了。
仔细想想,真正刻意训练过的东西并不多。
早些时候为了学会取有吸引力的标题,每天拿网上的文章标题改写,直到改得自己非常有点击的欲望为止。连续练了一两个月,水平提高了多少不好说,至少速度是快了很多倍。
写作之道,两年来一直逼着自己日更,逼着自己用更快的速度完成文章。但这并不能算作“刻意练习”,提高也不甚多。因为刻意练习需要有一定难度(舒适区之外),更需要有对比和反馈。最近看到一位高手提到“摹仿”的方法,顿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找到自己想学习的一段文字,大概看过便遮起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同样的意思;然后对比原文,标记自己语句中不贴切、不简练、不完整的地方,继续遮住原文修改;如此若干次,直到和原文一模一样。
这个方法练习了三四天,对文字的精微之处便有一些不同的体悟。这是之前两年埋头写作都不曾有过的感受。
这也让我想起古典的故事。最忙的时候,他每天要上10小时课,连续两三个月,可还是要想办法提高啊!于是他给自己的讲课制定了一个练习计划:周一是“大笑日”,课上想尽办法给学生讲段子逗乐他们;周二是“鼓掌日”,各种调动气氛、撩拨听众;周三又是“感动日”,让学员听后痛哭落泪才行……
所以你看,什么事情要做到极致,秘诀无非是——“唯手熟尔”。找到最高明的榜样、或者努力一下就够得着的小目标作为练习精进的对象,接着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如此而已。
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不走捷径,不管他人评价,默默地、笨笨地、埋头前行,等到再抬起头来时,周围的对手已经被甩开十万八千里,放眼过去,举世无敌。
和你共勉,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