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汉文帝(前202——前157),名刘恒,汉朝第5位皇帝,“文景之治”开创者、杰出政治家。
一个“亲尝汤药”的典故,千古传诵;一则仁孝天下的故事,感天动地。
据《二十四孝》记载,“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其实,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个儿子,而不是文中所说“三子”。他的生母薄姬生病,三年卧床不起,他“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尽心服侍,毫不懈怠。每逢煎好汤药,都要自己亲口尝过后,才给母亲服用。从此,他孝顺的声名,远播天下。
公元前196年,刘邦封8岁的刘恒为代王。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吕产、吕禄等诸吕势力又企图发动政变夺帝位。刘恒24岁时,在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大臣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被众臣拥立为帝,建都晋阳,是为文帝,47岁病逝。
刘恒是史称“文景之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在位23年,虽然没能开疆拓土,但他推行“黄老之学”的治国思想,以仁德治天下,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政策,养民生,兴修水利;废除了自商周以来施行的“连坐法”和黥字、剁脚等酷刑;废除了秦代以来的诽谤妖言罪,使臣下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为鼓励农耕,发展人口,减轻人民负担,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减省租赋,租率从汉初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并成了汉代此后的定制,是历代封建王朝中第一个在全国全免田租的皇帝;对外,坚持与匈奴和亲,戍边固土,加强北方防御力量;移民屯田筑城,增加粮食储备等,为后来汉武帝大规模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刘恒崇尚节俭,国家财政开支以节制和缩减为原则,禁绝奢侈,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史称其“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于是作罢。他临终前,针对当时盛行的厚葬风气,嘱咐薄葬省繁,缩短治丧期,不得惊动百姓,民间嫁娶祭祀如常,不能因为皇家葬礼而打乱正常社会生活。
刘恒既是一个以仁孝名闻天下的大孝子,也是一位以德治国的好皇帝。司马迁称赞他:“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汉书·食货志》形象描述了“文景之治”时丰衣足食、国富民安的景象:“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刘恒之所以能开创如此辉煌的盛世,就在于他把对亲人的孝、爱、敬,延伸到了以德治国,把“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扩展到了对百姓的“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并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成为百官与百姓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