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语文教师岗位一年有余,初带一年级时,信心满满,还给领导说一年级的语文应该没问题吧!满心都是“把每个字教好、把每个拼音读好、把每篇课文讲透”的热忱。那时的课堂,只要孩子们能跟着节奏认拼音、字词、读文、完成作业,便觉得教学目标已然达成,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每一堂课的细节。可这学期由于学校缺人,同时接手两个不同年级的语文教学后,这份信心渐渐被现实的压力冲淡——两个年级的课标要求不同,低年级重识字写字的基础夯实,高年级需侧重阅读分析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堂习惯也存在差异,低年级要靠趣味活动吸引注意力,高年级则需引导深度思考。备课时常在两个学段的教学思路间切换,总觉得难以兼顾,也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在专业能力上的不足。
这次语文新课标培训,如一场及时的“充电”,不仅是系统学习的过程,更像一面清晰的“镜子”,让我照见了自身的差距。看着台上同行老师精心准备的课程、AI课堂的应用,教学过程、技巧,让我陷入沉思并反思自己,深思是,如果我上这节课,我该怎么上?反思的是,我和台上的老师差距在哪里?AI课堂不会?语文要素找不到?还是……?结果就是懒。
陆续在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解读让我猛然意识到,语文教学早已超越“知识点传授”的层面,而是要聚焦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的培育。对比自己的课堂,给一年级教识字时,多是机械重复认读,却忽略了结合汉字构字规律引导孩子理解记忆;给高年级讲阅读时,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解读灌输给学生,没能设计有效的问题链激发他们的探究欲。两个年级的教学之所以难以平衡,根源就在于我对新课标的学段梯度目标理解不深,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不准,备课缺乏针对性。
培训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例,更让我看到了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同样是教古诗,有的老师能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用动画演绎诗意,让孩子在情境中感受韵律;有的老师则针对高年级学生,引导他们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情感,拓展文化视野。而我在备课时,往往是“一套方法用到底”,未能根据学段调整策略,导致课堂效果参差不齐。这种对比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语文老师,不仅要懂教材,更要懂课标、懂学生,才能让教学真正适配不同年级的需求。
培训已结束,回到学校、回到课堂,培训带来的思考却让我卸下了焦虑,重拾了前行的动力。压力仍在,但它不再是压垮信心的重担,而是推动我成长的契机。接下来,我会把培训中学到的课标理念落实到备课中,先细致梳理两个年级的学段目标,明确教学侧重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给低年级多融入游戏化识字、情境化朗读,给高年级增加小组探究、读写结合的环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带一个年级到两个年级,从信心满满到直面差距,每一步都是成长的印记。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会带着这次培训的收获与反思,在两个年级的课堂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把发现的差距转化为进步的方向,努力成为一名能适配不同学段、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的教师。这次培训不是终点,而是我语文教学之路上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