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孩子把水、牛奶等撒了一桌子。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个杯子都拿不住。”“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更有甚者顺手给孩子一巴掌。
结果:面对家长给贴的负向标签,孩子很生气,家长很情绪化,事情一团糟,孩子从中学会了通过发脾气、打人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安慰孩子:“孩子,没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把桌子擦干净好吗?然后和妈妈一起讨论一下如何避免把水和牛奶撒桌子上?”
结果:孩子得到家长的理解,有可能主动向大人道歉,并高兴的把桌子擦干净。然后与父母展开讨论,同时孩子学会宽容,学会了承担。
场景二:孩子考试不及格。
错误做法:训孩子:“你咋搞的,考这么点分,丢不丢人?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 更有甚者可能为此揍孩子一顿。
结果:孩子心情糟到了极点,心里想:“我咋这么笨,我不是学习这块料儿吧,再怎么学也学不好的。”孩子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对学习越来越没兴趣。
正确做法: 安慰孩子:“孩子,你心里是不是不好受,一次没考好不能完全代表什么,你觉得眼下的关键是啥呢?……如果你需要,妈妈和你一起找出没考好的原因吧,然后想办法解决它,好不好?我和你一起分析一下。妈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有进步。”
结果:孩子认真地找丢分的原因,心里想:“我要努力,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我一定行。”
场景三:孩子写作业磨蹭,该睡觉了,作业没写完。(孩子作业多,孩子没磨,不在此列)
错误做法:训孩子:“怎么还没写完,是不是非得妈妈盯着你写才行,快点!”
结果:孩子并不着急,依然慢慢悠悠,心里想:“写不完咋了,反正家长比我更着急。”
正确做法:温和而坚定地对孩子说:“孩子,写作业是你的事,你要对自己的事负责,没写完不要写了,该睡觉了,明天你给老师说明一下原因。”
结果: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想:“作业没写完,不管咋跟老师说,都得挨批,明天写作业一定快点。”
场景四:孩子作业写得潦草。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的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脾气大的家长还可能把孩子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字要写工整,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咱写的啥,要重新写,这是咱之间共同制定的规则,所以你需要重写了。……你看,孩子,你稍微注意些,写的字就很帅呀!这是不是看起来很舒服?”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把字写工整并不难,还是一次性把字写好吧,否则耽误时间。然后,孩子对板书会更有信心。
很多时候,当我们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旧有模式之后,慢慢的孩子就会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