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让人窒息的直升机式父母可能带来的结果:不是在沉默中爆发,就是在沉默中死亡!

      为什么一样的教养方式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无他,因为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特征。逆来顺受者,或者我们常说的听话的孩子能憋出内伤来。反之,不服管教者,相爱相杀。就像弗洛伊德说的死亡的本能既有指向内的,也有指向外的。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清北的学生容易出现空心病,就在于部分家长是让人窒息的直升机式父母,当孩子选择顺从时,天赋的加持,让其能够在各个学龄段都鹤立鸡群。优异的成绩掩盖了许多问题,比方说愤怒、虚无。虚无者表现出来的是空心病,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找不到价值感(之前体现其价值的成绩在高手如云的清北找不到),无我无他让其觉得活着毫无意义,无意义感、无存在感、无价值感三者的叠加,像极了抑郁症患者的特征。北大徐凯平教授就说,空心病的学生的症状和抑郁症患者很像,可是用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却收效甚微。

      教育界有句话,听话的孩子最受伤!清北的孩子肯定是听话者居多,自然空心病者不少。当一个个体不是选择顺从而是选择指向外的攻击时,严重者如弑母案就产生了。因为太颠覆大众对好孩子的印象,往往显得冲击力巨大。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两个面,手心手背而已。

      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到了清北爆发,而是从小就显得叛逆,充分表达自己的不服,那就是所谓不听话者。因为他们将内心的愤怒肆意表达,情绪倒是没有被堵住,但是在表达愤怒时是通过行为表达的,所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比方说打架斗殴,严重者违法乱纪。因为从小不服管教,成绩自然不好。

      所以,这个世界就自然出现两种情况,成绩优秀者容易出心理问题,成绩不好的学生行为问题多。不少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职高,很大程度上就怕孩子沾染了不良习惯。

      最后,我最想表达的是,为人父母者最好在严格要求和温柔以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凡事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管束太严不好,溺爱无度也不成。当代高知父母的严格往往不会体现在简单粗暴的教育上,而是借爱的名义让人窒息的控制。

      如果我们不想让悲剧上演,那就时刻觉察自己,教育孩子不要走两端(或严苛或溺爱)。你如果无法觉察自己的爱是否恰当,那就去看孩子的表现。爱孩子这件事,爱得恰当与否,不要你觉得,而是要孩子觉得,因为孩子是通过他的感知去回应这个世界,如果孩子回应世界有点不正常,那就要警惕,爱有点异常。

      悲剧的产生往往是父母看不到或者忽视孩子的感受,抑或觉得孩子的感受不重要,依然故我地选择控制。倘若一个人人世走一遭,却没有一点自己的意志,那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不是沉默就是爆发!

             

作者: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