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特级教师、北京十一学校的历史老师魏勇。他的美国之行到底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他发现,几乎所有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课堂知识容量小而且不落实,学生学到的东西很少。课堂上几乎都没有知识和技能落实的环节,老师讲得高兴,学生学得开心,仅此而已。
美国老师觉得学生动手参与和学习兴趣更重要。美国课堂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确实是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了难度和落实程度。但在这些课堂上,学生积极性确实很高,没有打瞌睡、玩手机的学生。魏勇认为,之所以教室和课堂成了学生喜欢的地方,并不在于教师的水平更高,做了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恰恰在于教师没有去做刻意落实知识这件事。
在单位时间内,中国式的教育亩产量更高;但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来看,我们的学生在出发阶段的领先地位,很快就会丧失掉,美国学生会逐渐超过我们,而把我们甩在身后,因为这涉及到学习是否具有持续性,也就是学生能否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问题。
美国教育特别注重调动学习兴趣,是希望让学习具有持续性,学生能够成为终生学习者。我们的学生看起来很优秀,考试也出色,但考完后恨不得从此告别学习,基本不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中国推崇踏实的传统文化,放在教育背景下,就变成了鼓励落实、对落实的无条件肯定。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要控制学习结果,保证知识和技能被大多数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代价就是伤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
魏勇说,落实的意义在于短期之内看见学习的效果,而美国教育不着眼于一时之得失。中国教育的困境,主要是我们太贪婪,什么都想要:我们既要基础扎实,又要培养创新力;既要教育均衡、又要培养杰出人才;既要限制补课,又要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和老师。我们始终没有敢于放弃的勇气,更没有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清楚,从而,缺少一个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