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低文笔不好也能逆袭成作家,坚持写作可以改穷命。别怀疑!相信自己能靠写作赚钱

写作和学历并无多大关系。可能高学历的人基础好些,但在写作路上,拼的是自控力、自学能力和长期输出的能力。

很多作家并没有很高的学历,比如作家沈从文是小学毕业,鲁迅中专未毕业,高尔基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当代作家赵美萍小学毕业,李娟高中毕业,郑渊洁小学学历,方文山职高毕业,中国作协主席铁凝高中毕业……

学历只代表毕业时的水平,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学历低的人写作,反而更有优势,因为他们进入社会早,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比较丰富,对生活的体验深刻,这些经历都是宝贵的素材,写出的文字更能引起共鸣。

相反,有的作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闭门造车,写出的文字就容易缺乏生动的细节。有时候是真实描述还是凭空想象,别人一看便知。

所以有些作家,为了写小说专门去艰苦的地方体验生活。

海明威说:“当一个作家最好的条件是有个不幸的童年。”低学历,拥有苦难人生的人,更容易成为作家。

比如作家赵美萍,她出生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经常食不果腹。她八岁那年,父亲得了麻风病,在病情好转即将出院时,粗心的护士给他错用了青霉素,而他恰好对青霉素过敏,当场去世。医院推卸责任,只赔了30元安葬费。父亲的葬礼简单仓促,甚至连像样的棺木都没有。

她的父亲去世后的春节,妹妹美华被烫伤,胸前、腿部被烫得面目全非,在上药的时候因为疼痛难忍发出凄厉的惨叫,像一只被屠宰的小猫,无助又可怜。

后来,继父杨东启堂而皇之搬进了她家。杨东启身材短小面相凶恶,吃喝嫖赌样样来,除了变卖家中值钱的东西,他还动辄打骂美萍的母亲,家里被他搞得鸡犬不宁。母亲经常被他打得鼻青脸肿,有一次还把她打成了骨折,在床上躺了数月。

她们母女三人都憎恨这个恶霸,面对欺凌,母亲请求村委会主任出面解决,面对穷凶极恶之人,村委会主任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搪塞过去。绝望之下,母亲选择喝农药自S,所幸被村民及时救起。

事后,全家抱头痛哭,悲伤绝望笼罩着这个不幸的家庭。

为了生存,也为了逃避继父杨启东,她的母亲带着小美萍去了安徽。在那里,母亲又嫁给一个敦厚老实的本地人。

才七八岁的她,就要去山上砸石头赚钱。因为是外地人,她们不断遭受排斥和欺凌,有一次还被继父的兄弟打了一顿。

她从小成绩优异,但因家里穷,小学毕业后没能继续读书,只能去打工。

她在饭店做过服务员,受过顾客和老板的骚扰;在服装厂做过工人,受到过质疑、批评、倾轧。

在服装厂做工人的这七年,让她迅速成长。从一个不被认可,人人嘲笑笨手笨脚的打工妹,到熟练的技术工人,再后来被提拔为车间主任,技术骨干。

车间主任、技术骨干这两个岗位一直是由上海人担任的,她却得到了日本领导石川先生的赏识,被破格提拔。

为了弥补没有继续读书的缺憾,她报了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大专班。她在《宝山报》《知音》《现代家庭》等媒体经常发表文章。上海电视台曾采访报道了她的故事,她成了打工人的优秀代表,1994年国庆她被作为焦点人物推出。

当她得知国内著名杂志《知音》招聘时,她果断辞职,坐上了飞往武汉的航班,最终脱颖而出,被杂志社录取。

2002年,她被评为第三届武汉市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并奖励一个武汉户口。后来公司奖励她一套133平米的住房。

她曾在文章里写:

“生活不相信眼泪。哭过、疼过之后,我只能翘着包扎了的手指继续干活。因为生活不是可以随时按暂停键的影碟机,它也不可能停顿下来等待你的疼痛过去。”

童话作家郑渊洁,曾做过水泵工。有一次谈恋爱,女朋友带他见自己的父母,二老问他什么学历?得知他只读到小学,而且只是个工人,就不同意二人交往。

失恋后,他开始写作。他写过很多体裁,小说,散文,戏剧,诗歌,都写过,但写很长时间都没成绩。

后来,他尝试写童话,才发现对此很有天赋,于是灵感不断,很快发表多篇作品。后来,他一步步写成了“童话大王”,身家过亿。

比如82岁“传奇奶奶”姜淑梅,60岁学写字75学写作,6年出版5本畅销书,代表作《苦菜花,甘蔗芽》《穷时候,乱时候》等。

作家杨本芬,只有中专学历,却在80岁时出版处女作《秋园》。她说:“世界看不见我,但我看见我。”

只要想写作,多大年龄都不算晚,多低的学历都不是障碍。

写作需要的是学力,而不是学历。只要认字,会说话就能写作。能否写得好,靠得是阅读,思考以及丰富的阅历。

只要一直阅读,一直写作练笔,日积月累,就不会比停滞不前的高学历的人差。那些过早辍学,经历丰富的人,过往生活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作家胡适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所以,别给自己设限,先提笔开始写,就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写作路上,剩者为王,因为能坚持到底的人太少了。

作者:柳兮

写作7年,一个远嫁江苏,带着两娃的职场妈妈。记录生命体悟+自媒体写作经验。

江苏省作协会员。已出版散文集《阳光暖暖,流年珊珊》《愿你所得,皆为所期》。文章多篇发表在《博爱》《思维与智慧》《家庭百事通》《作文通讯》《知识窗》《金陵晚报》《人民代表报》等。文章入选多部合集书。

你好呀,这里是柳兮,想进一步了解我可以看这篇前几年写的自我介绍:《四年里,我是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两本书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