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自己有道德涵养,自然影响和吸引身旁的人向他靠拢,犹如水之归下。
夫子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63岁回到鲁国,跟随的弟子有“颜回、子贡、曾点、子路、曾参 、言偃、子羔、公良孺”等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在这些弟子身上似乎失效,或者说夫子就成了他们所信奉的父母。这一群人护着夫子,颠沛在通往各诸侯国的大道小道上,防着战乱,忍着饥饿,特别是还要遭遇不被接纳的落寞。夫子内心散发出来的仁德如强大的磁场吸引着这些学生聚拢在他周围久久不散。以至于子贡在为夫子守孝三年之后离开之际居然难舍,又一个三年的青春陪在了夫子的陵墓旁。
所以,南怀瑾先生始终认为“里仁”就是指做人的立足点处于仁道,而不是去寻找一个外在的仁人的住所, 而是反求诸己,才是真正的解决自己的修养提升之道。
当年一贬再贬的东坡先生,即使没有高位的庇护,也活得逍遥自在,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和“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柔情之间,好多好多的人不因时空的阻隔而聚拢在他的周围。今天,我仍然感觉千年之前长吟"大江东去“的苍凉之声还在耳边回响不绝。
还记得初入营时牛班的忠告,这个没有任何承诺的深读营,还居然有这么些人闭着眼睛往里跳,难道不是牛牛这个有趣灵魂的吸引吗?
你一直盛开,我若不来,那是我的眼盲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