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书笔记 | 鲁迅看到的中国

在错过的五猖会上,鲁迅看见了未来的中国




①在鲁迅的《五猖会》中,一个孩子满心期待地要去看庙会,却被父亲一句“先去背书”拦下。那一场热闹,成了他童年中最冷的一页。

②这似乎只是小事,却让人久久不能释怀。五猖会的鼓声在远方回荡,而屋内的背书声像一根冷绳,把孩子的欢喜勒紧。父亲并无恶意,只是希望孩子听话、成才。可正是这份“好意”,扼杀了童年的自由,也暴露出民族教育的悲哀。

③鲁迅写的不是家事,而是国事。那位要求背书的父亲,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灵魂的影子——崇尚服从,害怕失败,压抑个性。于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习惯被安排,被教导,却渐渐忘了如何热爱、质疑、追寻自己的方向。

④那天鲁迅错过的,不仅是一场庙会,更是一场民族的“精神庙会”——它本应热闹、自由、充满生命力,却被教育的冷水一点点浇灭。后来,他用文字回望童年,也用文字拷问中国。他看到的不只是父亲的专制,更是社会的沉默与麻木。

⑤他在《五猖会》后已经预见——“无声的中国,将在沉默中灭亡。” 在那错过的庙会上,鲁迅看见了未来的中国:一个渴望觉醒,却被束缚太久的民族。

⑤而今我们读着这篇文章,是否也看见当下的影子?那一节被取消的美术课、那一场被成绩取代的春游、那一个被告诫“别多想”的问题,或许就是孩子们的“五猖会”,被“为了你好”的声音温柔地夺走。

⑥鲁迅的庙会没能去成,却把它写进了民族的记忆。他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不是让孩子乖,而是让他们有光。

⑦那天鲁迅错过了庙会,却在错过里,看见了民族的命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