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首诗,去一座城

躺在沙发上的我,手里无序的翻着热门的景点,嘴里不自觉地吟出了一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原本毫无头绪的旅游地在这时变得异常清晰。我那无所适从的心也犹如悬着的石头般落了地。

那诗句像引领着我一般,我开始有目的的去了解西湖,了解杭州。我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对杭州充满了好奇,想看一看四湖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美,想尝一尝杭帮菜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吃。在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踏上了去杭州的旅程。

与大多数旅程的交通工具不同,我们坐的是绿皮火车。绿皮火车在我心里就像文艺与怀旧的代名词,仿佛乘上了它,人就可以通往过去。我们的对面是一位母亲和一个小孩,我们交谈甚欢,还一起分享了宵夜。看着这般其乐融融,记忆突然间像洪流一般涌入脑海,一幕幕儿时模糊却又真切的场景从脑中闪过,陌生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意外相遇时的和睦美好。有人说,“坐着最爱的绿皮火车出发,因为热爱这世界的一切,所以脚步从未停歇,昼夜更替,日复一日。”

漫长却又难忘的车程在早上的第一缕阳光下画上了句号,我们来到了杭州,那个苏轼笔下的杭州,那个我心心念念的杭州。虽然一路波折,但总算是到了,坐着许多年未曾再坐过的可爱的绿皮火车,你好杭州。

我们订的酒店很不错,周边设施都很齐全,交通也十分便捷。在出行住宿无忧的条件下,我们开启了美丽的杭州之旅。我们去了许多地方,有灵隐寺,良渚文化遗址地,西溪湿地公园等等著名的景点,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及西湖。

在炎炎夏日的灼晒下,我们来到了西湖。映入眼帘的是断桥残雪,一个富有诗韵的名字,本应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可是夏天所能见的却只有一座桥,没有驻足观赏的行人,只有川流不息的游客匆匆走过。走过了断桥残雪,经过了花繁叶茂,垂柳多姿的白堤,再步行一段270多米的苏堤,湖畔旁的长椅上坐着一排老人,戴着太阳镜,操着一口家乡口音相互交谈,有说有笑,然后晃过花花绿绿的衣服,有的游客坐在亭子里稍作休息,活泼好动的小孩在柏油马路上嬉戏玩耍,露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开下行电瓶车的师傅不慌不忙的载着客从上行的游客身边驶过,多走几步,就跟湖水,汗臭,鲜花,水草,树香以及时不时传来的浓烈香水混在一起。

苏堤的结束处有个千年鱼池,我们围着这个方形池子静静观赏。不过,除了感叹它的历史悠久,说实话还真没品出什么味道来。走过了花港观鱼,我们坐上了前往三潭印月的游船。天公不作美,在我们到达小岛不久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大家像灾难来临前的人们疯狂跑向避难所一般,一股脑的朝着避雨的亭子跑去。我不愿和大家一同挤在小小的亭子里,便撑着伞站在湖边,任凭风雨吹打。过了许久,雨停了,大家也纷纷从凉亭里出来。因不是在夜里,三潭印月也没能展现一元人民币反面的怡人景色。最后我们去了雷锋塔,品悟吴越国王为祈求国泰民安的心愿;体会白娘子水漫金山救许仙的情意;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明晃晃的日光下,老旧的摇橹船,徒步的大众游客,发亮的游艇,简易的电瓶车,戴着草帽的工作人员,以及在这里生活,散步的人们都在这条路上,这里杂糅着多样,舒适,美好,努力,坚持,守护,你没有办法用一两个词来总结,你再也找不到比这更美的湖,也再找不到比这更丰富的景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再次吟诵这句诗的时候我已经坐上了去苏州的车。正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见杭州,再见西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