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苏打人
1.
某朝某代
县府衙门外的照壁前面挤满了人,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往前探望。老百姓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照壁上那张刚贴的告示上。大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热切的想知道官府新发的通文说的是什么
“让一让,让一让!前面的人让一让。让余秀才给大家伙儿念念这告示上写的是什么” 几个声音在人群之后响起,大家回头望去,只见一个读书人在几个汉子的簇拥下往前边挤来
“对对,让余秀才来念念这说的啥,大家都快让一让” 显然很多人都认识这余秀才,纷纷让开道,同时招呼别人赶紧让道
秀才挤进到告示前,清清嗓子,一五一十看着告示大声的念了起来,还不时加以解释
百姓们或点头或摇头,知道了原来官府要实行什么一条鞭法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县城的邮局外报刊栏前,很多人驻足阅读玻璃橱窗里贴着的几份报纸
一般是国家级别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省级的浙江日报,再加上地方上的钱江晚报这几份。虽然是前天就贴着的旧报纸了,但大家还是认真的阅读着,从中了解国家的政策,本省的近况,和本地的新闻
每晚7点的新闻联播,大家都会去收看,不但能了解国家重要会议决定,外事活动进展,各地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国际形势
2017年的今天,在任意某一个有wifi或者数据信号的地方,一个有只智能手机的你,睁开眼点击手机就有
今日头条根据你的阅读习惯,通过它强大算法给你量身定制的新闻资讯
超过一千八百万个微信公众平台昼夜不停的创作或者转载文章,准备给你阅读
爱奇艺,腾讯视频,Youtube ... 各种小视频给你直观的视觉体验
喜马拉雅,得到,网易云课堂 ... 有各种知识等着让你收听
当然,还有你加入的各种群里几百个热心群友坚持不懈传播的各种信息 ...
2.
不用再多说,大家都已体会出不同时代,信息来源和受众体验的不同和发展
许久以前的信息来源极其单一,老百姓一年里就这么几条告示。听了秀才给念的,就比村里其他没听到的乡亲知道得多很多。每一条信息都是可贵的,你那天去县里赶集碰上了,你就听到了。你那天在田里种地,你就听不到。
后来信息渠道多了,老百姓也都能自己识文断字,不用秀才念了。但还是渠道有限,信息基本来自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比如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数量有限的记者报道了的,被编辑采纳了的,在有限版面中刊登了的内容,是你能获得的信息。
到了现在,不再是没有信息,不再是没有获得信息的渠道,相反是太多了。一个告示出来,每个人前面有几百几千个秀才急着要念给你听。选择念得最好,最有意境,最有意思 ...的那个秀才给自己念,成了考虑的重点,而告示本身的内容,重要性反而退居次席,因为随便看看听听就能知道了的。
由官媒体,到传统媒体,再到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了。去中心化,平民化,个性化,普泛化的,平民大众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 We Media 时代
3.
作为一个常年在美国生活的人,很多时候体验不到中国互联网应用方面是多么的领先世界。今年年初时回国和朋友们交流,才体会到自己在知识面上有很多地方落伍了。
有几位朋友在着手一个知识付费的项目,我感觉非常有创意,后来有空就自己研究了一下他们的想法和构架,然后就知道了分答。通过留意网友解答问题时采用的发文平台,知道了简书。追踪各种信息来源,知道了知乎,虎嗅,36氪 ... 通过学习这些资源,知道了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头条号,一点号等等的存在
不知道国内的朋友会不会笑,这个人是火星来的吗?
我确实是今年年初回国后才了解知道这些的,成年生活在英语环境里,我以前真的不知道
然后自然的,我也就看到了咪蒙,李叫兽,Spenser, 和菜头,同道大叔 ... 各种风格,各种领域,争奇斗艳,好不精彩。高人们真的是高啊
作为一个以前的文青,现在勉强的文叔,我问了自己两个问题:1.你对生活有一定的敏感度吗? 2.你有表现欲吗? Somehow,yes and yes. -- 那就也弄个公众号写写吧
So here we are.
上面有提及,现在已有将近两千万个微信公众号存在,各个领域的头部基本都已经成形。获取读者关注比之以前是难了很多。光是靠读告示,传播一条消息这种方式,已经很难获得人们的关注,或者说太平庸而不会被记住。必须有思想,有角度,或者能让读者感到获得帮助,或者能让读者笑,或者能让读者哭,甚至或者能让读者恨的,有个性的内容,才或许有生存的可能
大概是因为我刚刚收到腾讯微信开通公众号原创,留言,赞赏,页面模板邀请的原因吧,有点小兴奋,就谈点自媒体和自己公众号的一些东西。17天时间发布7篇原创文章后收到了这个邀请,效率还是可以的,所以蛮开心。
谢谢所有关注苏打的朋友啊!
感觉自己也正式是自媒体的一部分了。虽然不是职业写作者,但我必然会保持职业的态度,真诚的态度
我将努力,只为能够在万千人中,获得你的回眸一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