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仙湖边上的大石块上,望着这片波光粼粼的湖水,由远及近。因为清风的吹动,湖面掀起一层又一层的微浪,朝着同一个方向袭袭滚动着。闭上双眼,张开双臂,屏气呼吸,感受着不常感受的心跳,想象着自己漂浮在湖水中央,任由春风拂面。风没有在脸上留下一丝丝的痕迹,却带来了持久的心旷神怡。
湖旁边有一个小亭廊,里面相邻坐着一对夫妻,四十上下。也许是因为距离远的缘故,没有听到他们交谈的声音,也没有看到他们有聊天的迹象,他们都只是脸朝湖面,静静地,就如此刻的湖光山色。“重要的不是和谁去哪,而是你身边的那个人是谁,‘是谁’决定了眼前的是繁花似锦还是荆棘丛生”我在心里底默默感性了一番。
沿着湖岸上走,看到零零散散地一些“驴友”,拿着相机、对着镜头给彼此留下“在此一游”的印记。也看到一伙青年男女在湖中亭院里嘻戏打闹、歌唱呐喊,一派欢闹之景!
走着走着,看到“仙湖”二字刻在一块竖立而起的石块,上面有着作者的署名——郑良玉。“咦,竟然是同名人士”。不过也只有小学、初中、高中还有大学的亲昵好友才会称呼我为“梁玉”。还记得以前经常被新同学问到“你姓良吗?”“为什么他们叫你梁玉”?哈哈,我只能说此“梁”非“良”。至于为什么好友都叫我“梁玉”,我也不记得了,也不记得具体从何开始。
游玩之意兴之所致,没有查旅游攻略就背包而起,随意而行,这样可以让自己多一份惊喜,多一份期待。
跟着感觉,来到紫薇园。因为一部《还珠格格》,“紫薇”有童年的回忆和味道。此时,“紫薇花”开的正盛,打开相机将她高雅的紫色身躯复制到我的手机,然后发了朋友圈。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原来我看了一蓬假的紫薇花,我以为的“紫薇花”原来叫做巴西蒂(野)牡丹。还好有圈友识花,不然我这辈子都会将之看做“紫薇花”吧,捂脸。因此缘由,我对紫薇花又多了一份“情愫”!
穿过一片竹林,竹林深处无人家,只有我一个人踱步着,来到一座名曰“翠拾桥”的地方,桥上长着青苔,想必是人际稀少处。桥下面有清澈见底的流水哗哗哗的流动着,有几处铺满了枯枝落叶,没有凄婉之意,倒是添加了几分神秘感。
不远处的前方比其他几块地方的人多了不少,原来也有一片湖,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如果要问它和仙湖的区别是什么,我会说:“仙湖是坐落在山海中浑然天成的鬼斧神工,而眼前的这片湖是人海中也能唤起尖叫声的巧夺天工”。湖的四周被姹紫嫣红的奇花异草包围着,湖中央也零星点缀着不知名的花,不知名的草,浅水边上还矗立着一排排笔直苍翠的树,颇有暗香疏影的味道。
不经意中看到一个有趣的画面,一只白色水鸟栖息于湖面上的荷叶,不到五秒的时间,水鸟跟着荷叶开始不停往下沉,当水面快到水鸟的颈上时,他扑翅而起,落到另外一片荷叶上,然后又重复演绎着从“沼泽地”逃生的画面。这水鸟的可爱实在是让我忍不住嗤嗤的笑出声来。而他的三两同伴有的则盘旋于湖面,有的则站立在湖边树的枝干上,啄净羽毛上的湖水。
天空越来越阴暗,不过一会儿就开始下起小雨来。还好早有防备,不至于淋成落汤鸡。撑着伞赏玩反而增加了几分灵趣。
雨越下越大,还伴有几阵雷鸣声,幕色也提前降临。也罢,天公不作美,只好打道回府。返回的路上,看到除草种草的园丁们还没有停止在草坪上的绿化使命。在他们的脸上没有没有看到阴沉,看到的是他们在平凡岗位上自得其乐的满足。
“有风有雨多好啊”,一个中年女子跟她身旁抱怨下雨的同伴说。面对同样的场景,每个人的态度和反应有不谋而合,也存在大相径庭。突然想起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豪迈洒脱,豁达乐观。
下了山,回头仰望,山间已然是烟霭茫茫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