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D三年级的女儿很在意自己的零花钱,决不随意动用。
问她为什么?
她一本正经地说,她的钱以后要用来买房子,现在房子这么贵,爸爸又说她学习不努力,估计今后也赚不到多少钱,所以,她现在就要开始攒她以后买房的钱。
小孩子的思维简单粗暴却直击要点:安全感。
安全感是什么感觉?
看到过一个神回复:上衣扎进秋裤里,秋裤扎进袜子里。
极富画面感的一句话,瑟瑟秋风里,要是再裹一条围巾,蹬一双靴子,那简直是安全感爆棚,根本无惧秋意微凉。
然而人生的寒凉无常,成打秋衣秋裤也不能抵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安全需要是继生存需要之后的第二需要,对于人来说,寻求安全感是本能。
本能意味着不学而会。马斯洛认为,人整个有机体就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都是寻求安全的工具。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人生的小船在寻求安全感的路上永不停歇。物质在左,精神在右,目不暇接。
人们会从 “从物质上”借助力量确保自己安全生存的感觉。于是,钱再多也不嫌多。
人们也会“从精神上”借助他人的关爱来获取自己内心的安定。爱不爱,好不好,千万次的求证,锲而不舍。
这些通过外物联结的安全感确实能够“缓解”人的不安全感,但是,人生无常,对无常的忧虑和恐惧导致这些安全感如女人衣柜里的衣服,再多也觉得不多,甚至觉得越来越少。
于是,无论是风平浪静或风吹草动,焦虑和人就如进入了纠缠态的两个粒子,永不谋面,却始终如影随形。
然而,这世上就是有那么一些人,仿佛可以摆脱万有引力,活得云淡风清。
朋友晴说,10年一遇的同学会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在一群人中显得格外清澈明朗,心底的通透、舒展和有趣似一缕春风拂过水面。分明已奔跑半生,可眼前归来的仍是少年。
岁月那青睐的目光透过财富、权势、婚姻、性别、年龄的迷雾,直接指向的是内心。
他们内心丰盛,气定神闲;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和你在一起他很开心,没有你他也活得安静;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断提升生活中可掌控的部分,也有勇气去应对和接受生活中不可控的部分;无论世界给予怎样的意外,他们都不会惴惴不安,总有能力将内心归于平和。
但凡这世间的美好,都有自己的格局和气度,人也一样。能否活得天地开阔,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环境,而是取决于内心的修炼。
他们认清现实,懂得取舍,接纳无常;他们眼里有千山万水和他人疾苦;他们明白生命的宽度需要智慧、需要历练,所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知道成长不可替代,坚实的安全感,来自对人生的不安全感的充分体验。
他们有放下的勇气 ,有拿起的担当;他们有哪怕被全世界抛弃,只要不放弃自己一样可以重头再来的底气。
他们的安全感不来自外界,来自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