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何物?空也!“空”者,大之极也
在穷理尽性的过程中,我们得梳理多少概念呀。
比如,内丹道动辄即言的“道在眼前”,你要问下道人,这句话最初是谁家之言?你可知道人家那样说的意境?
不能刨根问底就不是个合格的修行人:“末学请教道爷你眼前都有啥子毛线塞……它究竟搁哪咧?我眼前怎么除了‘一团混沌’,再无其他?”
呵呵,唯见混沌就对了!“殊不知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难睹。”那位博士答对了,我眼前就是“空”嘛。
喏,学子请示大师:“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
神秀:“见过虚空没有?”
学子:“见过哈。”
神秀:“你见的虚空什么样子嘛?”
学子:“虚空无形,有何相貌?”
神秀:“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
好的,继续参悟六祖说:“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继续参悟永嘉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继续参悟真人说:“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眼前。”
继续参悟山僧说:“不知触处皆无相,将心原地等虚空。”
这个“空”落实到修证层面上,就是“大”啊!
它可不是一般的“大”——大至日月星辰、小到万事万物的“太空”是也:“太”者,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广雅•释诂》:“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易•系辞》:“易有太极”。《注》:“大极者。”原来,易理的核心概念之一“太极”(之起源)就是大之极也、看不到边际的那个“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的“天地”(引申“宇宙”、“本体”、“真心”)嘛,就是被禅道继承和发挥成了“遍及一切处”、“无边身菩萨”和“无位真人”嘛,就是“教外别传真指人心”、“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哈。“是道也其来无今其往无古其高无盖其低无载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外无物其内无人其近无我其远无彼不可析不可合不可喻不可思唯其浑沦所以为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令我们高山仰止的古圣先贤中,像樵夫慧能那样“不识字”的实在人寥寥无几。嗯嗯,高级知识分子就是会说话、会拽文(当然也会“打比喻”会说“寓言”会“偷换概念”会“诡辩”哈哈、呵呵——方便说法、因材施教之故)嘛。
如果去掉哲学中的文学元素呢?
其实某些“话头”表述,更容易为大众理解:
我们知道,世界就是“相”、“色”!而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身心感受、情绪情感、思维判断)的全部的“色相”加在一起的时候,诺,高僧说“万象森罗一串穿”、“万象森罗一口吞”,“万象森罗,都是唯心。”真人说“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所以,还是“如来”(罗什团队)提炼得哲学定义最纯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还是横渠先生概括得最精彩:“天人合一”;还是象山先生说得最传神:“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说回来。在先民眼里,世界上还有比天空大的吗?
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开篇就是《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所以高僧面对弟子和道友的“话不投机”、“言不达意”时常叹一句:“苍天啊、苍天。”
当然,知音相遇、十分默契时,也常常慨然长叹一声:“苍天啊、苍天。”
所以曹仙姑曰: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由来在真息。
照体长存空不空,灵境同天容万物。
——《灵源大道歌》
所以莹蟾子曰:
丹:外象为炉鼎,中间是药材,诚能收拾得,即刻结灵胎。种麻得麻,无为立鼎。罔象安炉,鼎炉坚固,勿用工夫。咄,空不空中烹至宝,无为无处炼真如。白雪未开花,黄芽先结子,欲得婴儿生,先教姹女死。
——《三天易髓》
所以王玄览格义:
物体本无名,而人强立名。立名将作有,其义物便为有。此有是人名,非是物自名。深观彼物体,实地本无名。何者?将言以言物,物处本无言。其物被人言,言处复无物。有法、无法,相因而生。有无法,和合而成。非有法、非无法,反之而名。非有无法,反合而名。正性处之,实无所有,内外俱空,而法非无。无时无有,有无法从何名?有时无无,有有法从何生?二法不同处,云何和合成?若有有无法,可许非有非无成,有无既也破,非有非无破,二法既也破,云何和合名?出诸名相,而入真空,真空亦空,而非无也。空法不空,不空法不空。有法不有,不有法不有。空法豁尔,不可言其空,若言空者,还成有相,不空而有,有则有碍。
——《玄珠录》
尔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大士做过总结。然后经过“中西合成”的鸠摩罗什团队之“文虽左右旨不违中”的曼妙翻译,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佳句: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
当修行人一朝走到这个地段,心扉豁然之瞬间,刹那就领悟了“什门四圣”中其会“老庄”、“维摩”以“成己”者的“解空”第一名言:“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原来哈,古圣先贤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件事嘛:
(真)心和(本体)宇宙是一样大哎。
嗯,用文学法,打个比喻说:“毫厘不爽,童叟无欺。”
尔时,宇宙间万事万物都“融入”吾人胸怀,那怎么用语言来表述这种状态呢?
“空”之一字可谓首选——它很显然来自先民对天空的敬畏和崇拜。落实在修证层面上,有诗为证:
念头才妄成烦恼,直到心空境自空。
空不空兮能照了,洞观无碍太虚中。
——《明道篇》绝句六十四首其一
未识真空莫说空,执空易失主人翁。
欲知空里真消息,尽在鸿蒙未判中。
——《明道篇》绝句六十四首其一
在迩不须求远,何消更遇神仙?
分明只在眼睛前,日用常行不见。
——《明道篇》绝句六十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