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理性认识正确反映彼岸世界的判定准则
找到了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沟通的渠道与方式的同时,就为彼岸世界的客观性和物质性的观念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彼岸世界的客观性质尚不能排除客观唯心主义,这是因为仅从被动地接受间接作用的角度看待世界,那么人总是被动者,彼岸世界总能主动地作用于人所依赖的环境以至于人的本身,人总是彼岸世界的奴隶,人不能最终地自己主张自己,从而不得不怀疑彼岸世界存有上帝等等不可思议之物,给彼岸世界存在有非物质神秘力量的想法存有一席之地。如果从人不但能够被动地接受彼岸世界的信息,而且还能主动地发出信息作用于彼岸世界,从而巧妙地推动彼岸世界物质有序地运动,让彼岸世界物质运动的结果为着人的主观目的服务,这就肯定了彼岸世界客观性的同时也肯定了物质性,否定存在有上帝等神秘之物的干预,因为人自己已升为自然的主人,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说,人自己就是上帝,它创造了为人主观目的服务的客观世界,也塑造了与客观世界相洽的人本身。
要使彼岸世界物质运动的结果为人的主观目的服务,就需要知晓彼岸世界运动的形式和规律,这就必须认识彼岸世界。虽然彼岸世界物质运动形式从不间断地越过感性世界,间接地传递到人的主观世界中来,但由于人类的“种族缺陷”,人的意识中确实不能从感官中获知彼岸世界的物质属性、物质形态、物质本身运动形式、物质本身作用形式等等本身面貌,那么,人们断定自己的理性认识正确地反映了彼岸世界的依据是什么?换句话说,理性认识与彼岸世界相符的判定准则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难度极高的命题,我们先引入系统科学控制论中的系统同构的概念。
所谓系统同构,是指对于两个系统,存在着一一变换,即能把某一系统中的任一状态通过一定的规则予以对应变换,形成另一个系统的相应状态。在系统科学中,称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系统是同构的系统。同构这种定义规定了两个系统之间一种极为严格的等价性。只有这样,在已知两个系统同构的情况下,并且如果已知一个系统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则可以推知另一个系统运动的形式和规律。
在认识论的研究中,我们把上述的系统同构概念予以推广。
首先,我们把客观存在物质世界的物质运动状态及其运动变化作为一个系统,而把上述的物质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主观显示作为另一个系统。其次,对于客观世界和主观显示这两个不同系统,如果按某种规则存在有一一的对应变化,则我们可以称客观世界与主观显示两个系统之间同构。
但是,由于“种族缺陷”,我们并不能真正地知道彼岸世界物质真实存在的情形,解决的方法只能用迂回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的同构,即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应该这样定义:
当人主动地引发作用世界的机械运动,沿着作用反应因果关系链群,人的主动作用所产生的运动,被每一个参与传导物体的运动形式所同化,且按照由原因到结果的方式,不断地传递。这种由人主动发出的运动,越过感性世界的边界,进入到人的感官所不能察觉的彼岸世界,引发着彼岸世界物质运动与变化。而彼岸世界物质的运动与变化又循着因果链,返回进入感性世界的领地,从而引起感性世界中物质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的物质运动形式又被人的感官所接收。
这里,可以把整个客观世界分成三个子系统:作用世界、感性世界和彼岸世界。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此时信息的传导过程如图1-8(a)所示。在这整个过程中,头尾两段为人主体所知悉和感觉,而在彼岸世界的真实变化过程却并非为人所知,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黑箱。
然而,在人的主观世界中,依据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人已建立起一个有关客观世界的体系,而且,按照想像与推理以及计算,也已经建立起来有关该体系的运动规律。人并据此进行内省的思维实验活动,在人的意识中敷演着从人引发的机械运动为发端,传导到作用反应链上所有环节,包括作用世界、彼岸世界和感性世界中所有物质的运动与变化,而且预期着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到信息的类型、强度和大小。在这里,思维实验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如图1-8(b) 所示。
图1-8中(a)(b)两个图形显示的形状相同。但是,在(b) 图中对于彼岸世界的理性认识不再是一个黑箱了,它在人的意识中是白箱。当人脑中思维实验的预期结果,与人真实作用于客观世界后在感官中所接受的返回结果完全相同时,即可认为彼岸世界已被认识,即人的主观世界已反映了客观现实。此时可认为,客观世界中的彼岸世界与主观世界中的理性认识是同构的。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由这样的吻合来保证:即思维实验中由人引发机械运动的想像与真实作用世界中由人引发的机械运动的过程(由人对作用世界进行引发)相吻合,和,思维实验中的感性世界发生的预期结果与真实感性世界中发生的真正结果(通过感官反映入人的主观世界)相吻合。
图1-8
那么,依照这样的吻合就判断彼岸世界这个黑箱的内容就是理性认识中白箱的内容,并且两者之间同构,这与系统论中有关两个系统的同构判定有着极大的区别。系统论中的同构是指两个系统在所有的结构上、所有的部分里、所有的环节中都能建立起一一对应。而我们在此谈论中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同构,仅是在真实的作用世界与思维实验中的作用世界,以及真实的感性世界与思想实验中的感性世界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但在甚为广大的客观彼岸世界与主观中的理性认识,全然无法进行哪怕是最起码的一点对应关系(这是由于理性认识与彼岸世界的隔绝性必然导致),这又如何能够断定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同构呢?换句话说,这两个系统如果断定它们之间同构的合理性在于何处?
笔者认为,解答这两个系统同构的合理性应追溯到物质世界中物质运动的作用反应因果性质。本章的“物质之间作用、反应与作用—反映链”分析了物质世界中物质运动引起的作用与反应,而由着作用与反应,物质之间串接成作用反应因果链群,并且,位于因果链后部环节上物质运动形式都以同化形态,保留了该环节之前所有物质的运动形式,即它们的运动形式被间接地表示出来。因而,感官在感性世界拾取的物质运动状态,不仅应包含彼岸世界中该因果链上的物质运动状态,而且还应包含彼岸世界之前,位于该因果链始端的作用世界的物质运动状态。而在这个因果作用反应完整链群上,作用世界的物质运动起因不是别的,正是由人主动引发的。
另外,由发端于作用世界而终止于感性世界的作用反映链并非是单纯的一条线形状,由前所分析可知,它们是一个不断地分开又不断地汇合的作用反映因果网。网结上的任一物质运动形式都对后续因果链上的物质运动形式有所作用,因而在感性世界中物质运动形式所反映的应是整个物质世界所有物质的运动形式,它们被感性世界中物质运动形式所同化,而间接地呈现在感觉里。于是,意识在作用反应链上作为特殊的一环,既是作用反应大网中的一个“发散”点,又是作用反应大网中的一个“会聚”点。
当将意识以“发散”点来观察物质世界运动,所有网点上的物质运动都是该“发散”物体之后结果网上的一个网结。当作用世界始发的机械运动,被传导到整个客观世界,再传导到感性世界,重新再进入人的意识时,人的意识又是结果网上的一个特殊“会聚”网结。
相对应地,当将意识以“会聚”点来观察物质世界运动,所有的网点上的物质运动都是该“会聚”物体之前原因网上的一个网结,当从作用世界始发机械运动,传导到整个客观世界,再传导到感性世界再进入人的意识时,人主动作用的意识就变成了原因网上的一个特殊的“发散”点。
而正是“发散”点与“会聚”点在人的意识上重合,整个客观世界中物质作用反应运动大网既是结果链群的组合,同时也是原因链群组合,即结果链群与原因链群同一。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物质反应因果大网,就使得在意识中对客观世界(大宇宙)与主观认识(小宇宙)之间的对应关系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如果在人的思维实验中,从作用世界为开端,而终结于感性世界为终端的思维实验结果,同真实世界中由作用世界中真实机械作用为发端,而返回被感官拾取的感觉结果之间不能完全一一对应,那么,就可以断定,思维实验中敷演的作用反应网与真实物质世界中运动所构成的作用反应网不一致,其不一致处产生了预期所没有的“新质”。这时,就不得不考虑对主观世界中的“白箱”予以修正,让修正后的“白箱”能够容纳这些“新质”。这个过程将不断反复。只有当所有的真实感性世界运动的结果全与思维实验所敷演的结果相一致,才可以断定主观世界中的物质运动网与客观世界中的物质运动网一致,达到了思维与存在同一。
所以,上述的客观“大宇宙”同主观“小宇宙”同构的合理性判据是由物质运动的作用反映因果性质,与意识在客观世界中充当着“发散”点与“全聚”点的同一,以及人在自己的大脑中能够敷演出小宇宙的机能所规定。
人的理性认识与彼岸世界的同构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1-思维中的彼岸世界(理性认识)是白箱,而真实的彼岸世界是黑箱。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当两者同构时,不管是人的实践活动(以主观作用于客观),还是思维的反映活动(客观作用于主观),都不再有“新质”添加。这样,不管人主观如何努力,但人对世界认识不能再发展。而世界的所有运动变化也都位于人的把握之中。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对应人已认识了终极真理。这样可以得到: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真理是存在着的结论。
2.真实的情况是:人类对于彼岸世界的理性认识,从来也没有停顿过。人总是不断地构建着关于彼岸世界的白箱,经过思维实验的内省逻辑检验之后,借助于实践的方法,对真实世界进行客观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总会发现,实践检验的结果虽然有着原来构建着白箱所预期的结果,但也存在着没有预期到的“新质”出现,即思维与存在并没有绝对同一。而这些“新质”的出现对于原来认定的白箱是一个挑战,就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白箱去容纳该“新质”。旧“新质”的不断容纳与新“新质”的不断出现,迫使人们不断地构建新的白箱,从而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3.同时,由于“共时”性的缘故,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把人的主动作用引发客观世界作用—反应大网运动,而后再返回信息的这些路径作为“主链群”的话,则我们必须意识到,客观世界作用—反应运动的传导路径还有“旁链群”。因“旁链群”上物质的作用—反应过程与“主链群”上的物质作用—反应过程沿着不同的路径共时性地传导,所以,人类的意识不可能接收这些共时性、平行地传导的作用—反应过程,即使这些“旁链群”有着“新质”,人类也无从反映和认识。比如,美国发射的“探险号”飞行器,现已飞出太阳系,进入深邃太空。它在太空中飞行的任何遭遇,即“新质”,在时间上都平行于现今人类意识的反映运动,人类无法知晓。只有等到“旁链群”重新搭上“主链群”路径后,比如外星人携回这个飞行器,人类才有可能了解它在这段时期的遭遇。
4.尤其需要了解的是,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不断变化的,这种运动与变化永不停滞在某一水平上,即它的运动与变化是进化型的,会不断地进化出它以前所没有的“新质”。
但绝不能机械地理解“新质”的出现。“新质”不仅仅出现在从前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方面,而且,它还出现在人的意识产品——精神方面。
波普尔就敏锐地提出人类精神产生的世界3中具有未具体化、经验化的对象。如,当提出有理数系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无理数的存在。而这种无理数的存在,如果仅通过实际地测量线段是无法发现的。因为在测量线段中,总可以把之归入到测量误差中去。但随着人的思维运动,这种被称之为无理数的客观存在被揭示出来了。同样的,还有非欧氏几何。它的发现并非是人在物质世界中提出了问题,才被揭示出来。它是在欧氏几何的第五平行公理无法得到更基本的证明后,采取了一种否面假设的立场而被发现的。只是到了广义相对论中,人们才在物理世界中找到了它。又比如,无线电波由麦克斯韦先在以它命名的电磁方程式中发现,其后才由赫芝在实物上实现。
这样,人的认识必须追随客观世界的进化,必须不断地构建新的“白箱”,以容纳不断出现的“新质”。于是,人类的认识也是进化型的,从而永远不可能停滞在某一水平上。还必须认识到,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也会引起自然界产出“新质”。对于这样的新质,人的认识活动也必须不断地跟随。我们整本书中讨论的经济学,都是由人自身的实践活动所建立起来的“新质”,它从不存在人类社会之前。
上述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是一个不断趋近绝对真理的过程,即认识不断趋近于存在的过程,它永远不会完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着人绝对不能认识的“自在之物”。因为我们已经由“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吻合得出结论,人的认识与客观存在的同一性又是必然存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