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我的理解是,家长老师让孩子学写会认文字,以字化文,启迪人类智慧,使孩子日后有读书的能力,从书中读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为后想做什么积累文化基础,仅此而已。
但现代一些孩子,除特珠情况外,至少经历十年寒窗苦,可读书并设有让他(她)们感受读书的好处,看不到课本中有什么“黄金屋,颜如玉”。
有的只是老师要求默写生字,背读课文,应付考试。
也不见得自己读书或不止十年,不止破万卷,也未找到下笔如有神感觉,现一些大学生连字都写不端正(见字如人)。
现在有笑话:(家里大人都在玩,就要求他(她)一个人上学读书)。完全是在家长老师学校要求的。让孩子也有反抗,父母不是飞鸡,却生个蛋,孵出个鸡,让小鸡飞。孩子完全认为是帮家长老师读书,完成父母不能完成的任务。
这样读了十多年后,家长学生多相信读书无用论,而读书真道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需知此事要躬行”,这个躬行就需要个人的消化能力好不好,才算自己真正有文化。他(她)相信现在读了以后有用。自会想读。
而“学”字,在说文解字中是母亲手把手教孩子编织竹席(技能),繁体字可看出(學)即上左右代表两只手,中间两个X代表编织花纹,中代表在家里或地上,下一个子合成。
“习”是靠自己每日多多练习,所以繁体字是两个习下一个白,如此才能提高自己所学技能,但如今小学到高中前家里父母不教,老师学校(技校除外)少教,高考虽可填报同学志愿,但到大学后又多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出校就业又多找不到感兴趣专业,如此长期让孩子没有选择性读书,又缺少动手能力。而“学贵力行”,只有知道学好了对自己实实在在有利有益,想学才乐意去动,并会学以致用。终利己利家利民利国。
愿有缘读者不单以读书成绩分数论英雄,现代每个人都读了不少书,最终多少有用,这或是对有些人觉得真的无用论,而“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人连气质还不如凡人,基本礼义不知。
倒不如多观察孩子读书和学习态度,因势利导,不能改变教育体制,但要让孩子不失自信,学己想学,做他想做,只要品行正,爱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