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可是什么样才叫“合理”,适用什么样的方法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感谢采铜,更感谢他写的《精进》一书,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怎样合理利用时间的答案了。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一、如何评判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评估:“收益值”、“收益半衰期”。
“收益值”:是指这件事在当下讲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
“收益半衰期”:是指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对于“半衰期”概念的理解,它最早来自于物理学,指的是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的发生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
比如玩游戏和看综艺节目,可以让我们获得强烈的愉悦感,大呼过瘾,但一旦结束后,愉悦感会迅速消失,感觉失落,因此,玩游戏和看综艺节目可以被看作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
以此类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收益值”和“收益半衰期”这两个角度来衡量。
由这两个角度可以组合成四类事件:
1.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等;
2.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衣服,玩手机游戏,朋友聚餐等;
3.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记20个英语单词,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等;
4.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漫无目的刷朋友圈、刷微博、参与网络掐架等。
二、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通常,我们最喜欢做的、做的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这个现象导致我们陷入一个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
短半衰期的沙坑,指的是我们在沙坑里,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来,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从指缝间溜走了,为了持续获得快感,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抓起沙子,反复多次,结果却是一样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从零开始,就像是每一天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长半衰期事件就不一样,它的收益可以累积和叠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见效益微乎其微,但只要半衰期足够长,这个效益就可以传递下去,成为未来成功的一块小小的基石。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选择无能:就是指我们很难判断两个事情哪个更重要,比如两本书该看哪一本,在犹豫不决中寸步难行。
执行无能:就是指我明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就像拖延症,事情越重要,越怕,越拖,最后一事无成。
解决之道,记住“采铜法则”: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这个法则的两层含义:
1.收益值的高低无关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2.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三、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长半衰期还是短半衰期?
1、一个事件的半衰期会有个体差异,与具体完成这件事的方式有关。比如同样是去旅游,有些人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式的,半衰期就很短;另一些人旅游前做足功课,把游览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点做详细了解,在游览过程中仔细观察、撰写游记,半衰期就很长。
2、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长期保持”的属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竞争力等。
长半衰期事件的不完全罗列:积累可信的知识、训练实践技能、构建新的思维模式、提升审美品位、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保持和促进健康、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发明、获得高峰体验……
当然,偶尔做一些短半衰期的事件也是可以的,毕竟我们也需要休息和放松嘛,享受一下当下的快乐和即兴的满足,只要不沉迷于短暂欲望的追逐之中。
四、多读经典,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
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是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一部经典作品,必然包含了某种接近“事物本质”的东西,某种根源性的东西,世间的人、事、物都可能与其发生共振。
随着互联网渐渐主宰人们的生活,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经典的价值。朋友圈、微博无时无刻不在刷新,人们的阅读越来越接近碎片化,也越来越难以保持持久的兴趣。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通常也只能维持一两天的热度,随后就归于沉寂。这些碎片化、无价值的信息实际构成了一种“信息噪音”,干扰我们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的判断。
辨别“信息噪音”有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用变换时间尺度的方法去评价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从原本追求“即时兴奋”的信息模式切换到追求“长久收益”的信息模式。
对泛滥的资讯保持警惕,把“噪音”过滤掉,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被“时间之尺”筛选过的经典作品上,可以避免无谓的躁动。
你不如想象,和那些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做朋友,就如同把他们加为微信好友,每天捧读他们的作品,就如同刷朋友圈,你或许会发现,这个朋友圈丝毫不比你现实好友的朋友圈无趣,甚至更加引人入胜。
注:古话说:读书使人明智。以前觉得这话很在理,可是就是不明白这个理到底理在哪里,想来是读书少的缘故,再就是没有读对书。《精进》这本书,我是边读边做笔记的,自己喜欢把里面的精华进行浓缩和提炼,把厚书读薄,读出自己的感悟来,最终要达到梳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的目的,现在离目标还很远,但一步一步来,我相信总会实现的,毕竟这是长半衰期的事,它值得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