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都城临淄,秋风萧瑟,齐王宫前架着一口巨大的鼎,鼎下火苗如巨蟒之舌吞吐不息,鼎内沸水沸腾如翻江倒海。巨鼎之前,两个壮汉死死按住白发苍苍的郦食其,使他动弹不得。在郦食其对面,齐王田广含怒而立。
“汝能止汉军,我活汝;不然,我将烹汝!”田广向郦食其下最后的通牒。郦食其冷笑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干大事业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你老子不会替你再去游说韩信)于是,齐王田广下令烹杀郦食其,然后带兵向东逃跑。此事发生在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
郦食其是刘邦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初见刘邦,便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陈留,为刘邦率先进入关中立下了大功劳;汉三年秋天,当时刘邦“数因荥阳、成皋,计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拒楚”。郦食其详细分析了天下形势,认为楚军内部空虚,正是进攻的好时机,所以他又进一步向刘邦进言:“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效实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
收取荥阳,占据敖仓,则稳住了中原;而中原是中国的基础,所以稳住了中原也就为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后来形势的发展,正如郦食其所预料的一样,可惜郦食其无法亲眼看到。
可见,郦食其不仅能言善辩,大有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遗风,而且还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见解。那么,郦食其怎会跑到齐国,被齐王烹杀了呢?
郦食其向刘邦建议收取荥阳,占据敖仓之后,又自告奋勇前往齐国游说,希望令齐国成为刘邦的东方属国。刘邦答应了,于是郦食其便来到了齐国。
原本,一切进行得十分顺利,齐王田广撤除历下的守兵与战备,天天好酒好菜招待郦食其,都已经准备举国投靠刘邦了。就是此时,却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意外的事。
在成皋被项羽的楚军团团包围的刘邦逃出成皋,突入韩信、张耳军营,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命令张耳防守赵地,任命韩信为国相,让他收集赵国还没有发往荥阳的部队,去攻打齐国。
此事之所以令人意外,在于刘邦明知道郦食其就在齐国游说齐王,为何还要派韩信攻打齐国?有两种可能:其一、刘邦不知道郦食其已经游说成功;其二、刘邦早就打定主意要攻打齐国,他派郦食其游说齐王只是一个迷惑齐国的幌子。这两种可能,我以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按常理推断,无论郦食其的游说成功与否,刘邦都应该等到郦食其回来之后,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但刘邦的做法恰好相反,他在郦食其尚在齐国之时,便命令韩信率军攻打齐国。什么原因?唯一的可能就是因为刘邦已经知道郦食其成功游说齐王,认为齐国放松警惕,是一个可乘之机,所以才紧急命令韩信攻打齐国。
据《史记·田儋列传》记载:在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之前,齐国曾派华无伤、田解带领军队在历下驻扎,以抗拒汉军。后来,因为郦食其游说成功,齐国这才废弃了守城的战备,放任兵士饮酒,“且遣使与汉平”(并派使者与汉王讲)。可见,刘邦不仅知道郦食其在齐国已经游说成功,还知道齐国对汉军已经没了防备。
韩信在受命领兵攻打齐国时,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让将军停止进攻吗?”蒯通此话,也是意味深长。如果之前刘邦命令韩信攻打齐国是因为他不知道郦食其已经游说成功,那么现在连韩信都知道郦食其已经游说成功了,他能不知道吗?但正如蒯通所言,刘邦在知道郦食其已经游说成功的情况下,为何没有诏令韩信停止进攻?
所以,刘邦其实早就打定主意要攻打齐国,因为齐国掌控在自己手中与掌控在田广手中是完全不同的。齐国掌控在刘邦自己手中,他就能驱使齐国夹击项羽的楚国,而如果齐国仍然掌控在田广手中,即便田广答应议和,刘邦也未必能够驱使得动齐国。只是在攻打齐国的问题上,他采取了先派郦食其前去迷惑齐国,再派韩信攻打的策略。
刘邦为了迷惑齐国,并最终拿下齐国,不惜把自己的重要谋臣郦食其当作一枚弃子,这心真是够狠、够绝!郦食其临死之前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真不知道他在说自己还是在说刘邦?如果郦食其知道自己被刘邦当成弃子,不知他临死之前,还能否说出这番豪言壮语?
郦食其死的很惨,也很冤。他原本可以成就不世之功,最后却被刘邦当作弃子。刘邦夺取天下后,对郦食其似乎也很愧疚。因此,郦疥(郦食其的儿子)虽然军功没有达到封侯的程度,但刘邦还是封郦疥为高梁侯。这或许是刘邦对郦食其这枚曾经的弃子的一种事后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