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伏羲学校的劳动课,作为该校的学生家长,对学校的这一安排已经很适应了,因为全校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劳动集体野炊已然常规化,不过这次的种地活动给我的印象更深刻了一些,引发了我不少的头脑风暴。
中午收工后,至诚班的家长们在闲置的民宅内忙碌准备着野炊午餐,孩子们在一起嬉戏玩耍,我忙里偷闲悄悄溜到小树林边的阴凉地儿底下坐下来,看着眼前的景象,可思绪却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我九虚岁那年妈妈生的我弟弟,一边上小学一边回来帮父母照看弟弟,用布带子从后背打十字型背着弟弟还不误和村里小伙伴玩耍是经常的事情。记得有一年夏天父母下地劳动,我在外面的囱台上给刚会吃饭的弟弟拌拌汤,因为自己个子小大铁锅又深拌汤又少,只能通过小板凳爬到炉台上半蹲着用勺子(就是农村水缸上用的黄色大铜勺)把拌汤舀到碗里去。我这一危险的动作被邻居奶奶看见了,赶紧被喊下来,这从此成为村里的一个我的成长笑话:那xx家二女子从小有本事,拿大铜勺舀拌汤。现如今脑子里想象一下自己当年那个经典动作,忍不住想笑出声来,哈哈哈,可是够笨!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了第一次套骡子车和赶骡子车的经历。我们村有一部分土地是在黄河边上的,老人们常叫“河头地”。有一年秋天父母亲去河头地收玉米,因为路远为赶时间,天朦朦亮就骑自行车走了。半下午的时候让人捎话回来说要骡子车拉玉米,父母亲以为我哥哥会在家待命,可是半大小伙子大人不管束时早跑的么影儿了。急中生智的我还是能想出办法的:先把车从后面压起来推到院墙上,再用大木凳支在一个车辕上挪成一个方便的角度,把骡子拉出来照父亲的样式“打扮”好,赶着让它倒进车辕里装套好。把弟弟安顿在邻居奶奶家,一个人学着大人的样子赶着骡子车车就摇摇晃晃出发了……很多年少时的经历在那时感觉稀松平常,可是如今随着年龄增加,记忆却逐渐清晰起来,越想越有意思。后来长大朋友们拿我的无厘头总爱开玩笑“挖苦我”:尚贞,你真是个有本事女人,我总是自信满满的应承着,心里思谋:哼,我十二岁开始就能独立赶骡子车了,当然有本事了!哈哈哈,别人不理解相貌平平一穷二白的我何来的自信,也许正是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生涯的点点滴滴成为我乐观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谈自己小时候的趣事无意于重点讨论自己,关键还是想顺便聊聊孩子们的教育。总说人生的长度是一定的,而浓度和丰富度是各不同的,可是在如何浓化和丰富孩子们人生的问题上大人们就各执一词了。伴着动画片和汉堡薯条长大的一代,成长中缺失了很多和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日常生活中因为家长们过于包办代替,让他们也失去了很多真正体验生活滋味的机会,以我现在的观点看来那是未来他们成年后人生回忆里很大的缺失。真正的教育不是教出来管出来的,而是让他们在生活里“悟”出来的,所谓的有本事不外乎在成年后能解决好自己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问题,而我们现如今大多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教给孩子们这些终身受益的东西吗?有的孩子上了名牌大学但还会把脏衣服快递回家让妈妈洗,那么上那个好大学干嘛用?孝道是最起码的德行,自理是最基础的本领。所谓的教育成功是让一个受教育的人能真正拥有过好普通人幸福生活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的面很广,包括智商情商逆商等等。但是我们不让孩子去吃苦受累、遭受失败挫折,哪来得这几商?都知道苦难经历是一种财富,但是现在的娃娃们有个屁苦难了,有的从一出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把婚房给准备好了,他们的人生根本就不是过出来的,而是安排出来的。他们也根本没有活自己,而仅仅是活成家长让他们活成的那个样子,这对于一个个体的人来说是深深的悲哀。
家长们相当独裁霸道但自己却浑然不觉,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活得像个人一样,而另一方面却总想让自己的孩子乖成“猫猫狗狗”那么听话,这是很错误的。孩子们也是人,你在不同年龄想要的自由开心他也一样想去追寻,你不给他机会他始终不会有那种独立的勇气和能力!难道你就肯定想活成浑身珠光宝气的木偶王子或公主?起码我不想,我宁愿自由自在成为丐帮帮主,可以四海为家浪迹天涯。
所以对孩子还是放手、放心、放生地好,希望有一天他们也可以自由品尝初恋的青涩,也可以体验失恋的痛不欲生。无论学业事业爱情婚姻,不经历挫折不去克服困难哪来的逆商?所以年轻人中很多才会动不动跳楼、离家出走、抑郁成疾……生活里学来的本事那才是真正的大学问,任何一个能触底反弹的人必将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