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49、三辅

▲三辅

1

三辅本指西汉时治理京畿地区(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的3个官职,后指这3个官职所管辖的地区。

汉景帝时,将首都长安城以及城郊地区大体分为3块,分别设置左内史、右内史、主爵中尉(后改为主爵都尉)管理。因共同管理京畿地区,故合称“三辅”。

汉武帝时,此3个官职又被命名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其总共管理区域大致是今天的山西中部地区。

后世其具体的行政区划虽然有所变更,但直到唐代,人们仍然习惯称京畿地区为“三辅”或者简称“辅”。



2

三辅的起源

 ●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三辅的发展历程

 ● 秦朝: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司马欣的塞国后分其地置渭南郡、河上郡。汉高祖二年,杀章邯后又在陕西关中西部置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即在公元前198年,罢除三郡,设为内史。

 ● 西汉:汉景帝二年时又将京畿设置为左右内史,初步形成京师之二辅制。汉武帝又剥夺了主爵都尉的职权,改左、右内史为左冯翊和京兆尹,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从而确立了京师“三辅”制。

 ● 东汉:东汉末至魏初时,京兆改置为京兆郡,京兆尹改为京兆郡太守;左冯翊改置冯翊郡,右扶风改为扶风郡,长官均改为郡太守。

 ● 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辅的主要职责

 ● 行政管理:负责辖区内的日常行政事务,维持社会秩序。

 ● 司法审判:参与司法案件的审理和裁决。

 ● 税收征收:确保国家税收的征收和上缴。

 ● 人口管理:登记人口,管理户籍。

 ● 地方监察: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防止腐败和违法行为。

 ● 军事防御:在一定程度上承担军事防御的任务。

 ● 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 经济发展:推动辖区内的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商业等的繁荣。

 ● 文化教育:推广文化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 执行政令:贯彻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确保政策在地方的实施。

 ● 人才选拔:推荐和选拔优秀人才。

 ● 灾荒救济:在灾害时期,组织救济工作,帮助民众度过难关。


3

三辅的影响力

1、政治方面:

 ● 作为京畿地区的治理机构,对朝廷的政治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 其治理模式和政策对其他地区具有示范作用。

2、经济方面:

 ● 促进了京畿地区的经济发展。

 ● 保障了都城的物资供应和经济繁荣。

3、文化方面:

 ● 成为文化中心,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辐射作用。

 ● 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社会方面:

 ● 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

 ●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历史方面:

 ●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 其发展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

6、城市发展方面:

 ● 对长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 影响了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模式。

三辅地区的代表人物

1、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

2、班超: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

3、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

4、马援: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5、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6、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杜畿:三国时期曹魏官员。

8、赵岐:东汉经学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