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概念教学

我们的课堂关注的重点在哪里?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还是全部学生?

所以我们的课堂中针对的学生是泛概念。课堂的进行形式应该是那种逐步递进式的。

刚开始是基础问题,让大家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的方法。随着课堂的深入,我们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层次,也得逐步深入,难易程度随着提高。逐步将问题深入,进行互通互联,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只有将知识互通互联,形成大概念,才能将知识的框架圆圈越圈越大。

而我们关注的学生,就是一种宽泛的体现,称之为泛概念,没有具体到哪一位。只是根据层的分析,逐步的有底层向高层去提升。就像台阶一样,第一层泛指全班同学。到了第二层,宽泛到占全班人数的2/3。再到第三层,宽泛到全班人数的1/3。这样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形成一种课堂接受能力的金字塔。学生分布在不同层次。

随着课堂的推进,学生学习难度的提升。我们关注的学生逐步向上上移,知识的互通互联,逐步拓宽。

这种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我们所需要呈现的。

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学习新知复习旧知,要基于核心知识,凸显基础知识,凸显能力,凸显素养,逐步提升,达到深层次的互通互联。

那我们的课堂应该怎样设计呢?

由开放的问题开始,学生的在万宗之中,探索出问题来,理出思路。由学生提出问题来,针对遇到的问题,我们纳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低层次的问题的解决。通过问题的设计,要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让学生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能力,达到互通互联。最后再放置在普适性环境中,去接受一般性问题的考验。

我们的课堂就像一个温室一样,培养出有苗,让幼苗成长,茁壮成长变强大后后再放回去大自然,让其与自然共舞。

以三角形的概念为例说明。

三角形概念是不共线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产生的图形。

低层次的内容是辨析三角形。

中层次内容是在网格中的三条线,根据线段的平移,确定三条线的能不能构成三角形?

高层次内容是延伸到网格中的两条相交线段,求夹角的三角函数值。针对高层次的问题。第一步,我们需要平移较短的线段来,达到首尾相连,构造出三角形;第二步,判定直角三角形,代数方法是借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来判定,几何方法是借用一线三直角来判定;第三步,求值,在直角三角形中求三角函数的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