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个什么模样呢?很多人都在问,很多人都在说。有人说是美艳不可方物的妖姬,有人说是鹰头雀脑的浪人,有人说是横眉怒目的金刚,还有人说是喜笑颜开的弥勒。如果你认为平头百姓们说得不可信,就去看看那些大哲学家们,他们也是各执一词没有定论。尼采、叔本华、萨特都说人生注定是个悲剧,而福柯却常常说自己是个乐观主义者,事情会变得越来越好。人生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谁都没有能够窥见其全貌,但谁都想凭借自己瞥见的模糊影像去想象它的模样。
钱钟书先生曾说过:“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如真是这样,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的确如此,每个人都是人生这部大书的读者,只是有些人还没看完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诸如“人生之我见”,“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顿悟人生”,“人生是盘棋”,“人生是场投资”,“让人成熟成功的十九条人生哲理”,“关于人生,我给答案”。他们都有书评家的本事,到手一本书,草草翻过内容,就要急着写评论,才不管和书中所说照应不照应,重要的是要有态度。
如果说只有读完才有发言权的话,那谁都没有资格对人生评头论足了,因为世上还没有读完这本书仍活着的人,否则可以让他来描述一下人生的模样。说实话。“谈人生”这句话早已成为一种调侃,因为听过的太多,下断言的太多,反倒让人有啼笑皆非的感觉。王朔不也写过篇文章叫《爱谈人生是一种病》,他把“谈人生”讽刺为一项“伟大的爱好”。可见谈论人生早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可是,想知道人生是个什么模样就更难了。
不过也好,不知道真人生的模样,总比知道一个画着花脸的假人生的模样好。
难道想要了解人生,只能诉诸鬼神了么?
那倒不然。世上不仅有不负责任的书评家,还有很多认真读书的人。这些人看书的目的并不是写评论,而是作为一种消遣。每每在书中看到有什么灵验妙语总要用笔标出,有什么意见也要随手在书边空白处注上几个字,看到激动的地方划上一感叹号,看到疑问的地方划上一问号,看到无语的地方划上一省略号,看到重要的地方划上一星号,看到暖暖的地方划上一心号。这些零星的批注并非是对整本书的结论,而是一种随感,有时候可能会前后矛盾,有时候说话有些过火,但谁又会在意呢?走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心境下,总会有不同的感觉。反正不用像书评家那样要负责指导读者,告诉他们:“人生就是怎样怎样的,这样才是对的,那样就是错的。”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第一:不必有什么使命感,要负责指导读者;第二:节省些时间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
朱光潜在《谈人生与我》这篇文章中有句这样的话,“我写了许多信,还没有郑重其事地谈到人生问题,这是一则因为这个问题实在谈滥了,一则也因为我看这个问题并不如一般人看得那样重要。在这最后一封信里我所以提出这个滥题来讨论者,并不是要说出什么一番大道理,不过把我自己平时几种对于人生的态度随便拿来做一次谈料。”像他这样的美学大家,对人生也说得如此谦卑,文中也只字未提人生就是什么,只是把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拿出来谈论一二,这些都可以说是他在人生这本大书上做的些许批注。
这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就是少谈论一下人生是什么,多了解一下生活中碰见的每件事该怎么做更实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