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朋友在临睡前发来求助,她的孩子从开始学吃饭到现在四岁半,几乎每次吃饭都又哭又闹,从来就没好好吃过一顿饭,看着自己的孩子比同龄孩子长得瘦小,她又急又气,就逼着孩子吃,没想到孩子吃完后竟然吐了,她心疼不已,才向我求助。
之前也看到过家长对孩子吃饭问题的担忧,我总觉得吃饭是一种天性的生理需求,就像婴儿的吮吸,顶多只是暂时性困难,并不是大问题,直到看到这位朋友的字里行间的焦灼和痛苦,才瞬间理解了被孩子吃饭问题困扰的父母的心情。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首先确定原因,如果是遗传因素或者病理性因素,请咨询医生获取专业指导和帮助。
排除了上述因素,如果宝宝吃饭时三心二意,一顿饭能吃两三个小时,没有食欲或者不好好吃,怎么办?接纳、理解并尊重孩子“不饿,不想吃”的感受。
很多家长出于“好心”,很难理解为什么自己都饿了孩子却不饿,便各种好言相劝,威逼利诱,甚至围追堵截灌。殊不知不但没有激发孩子的食欲,反而让吃饭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换做是成人,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情,却被一个比你有权威比你高大的“巨人”每天至少三次催促甚至强迫着去做,久而久之,你恐怕也会有心理阴影吧?
通过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不饿”的原因,比如零食吃太多,活动量太小,饭菜味道不合口等等,当孩子说出自己不想吃饭的原因时,尊重他们的感受,而不是一口气否定,然后再鼓励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那么,怎样激发宝宝的食欲?如何让孩子好好吃饭?
最简单、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带着宝宝好好玩。孩子既开心又锻炼身体,饿了自然就有食欲了。想起上周末我和孩子爬山回来的路上,她告诉我:“妈妈,我饿得都快憋不住了。”
其次,改进厨艺,让饭菜色香味俱全。家长可以从比较容易摆弄的水果开始尝试。分享朋友圈截图作为参考。
再次,邀请宝宝参与到做饭过程中。四岁半的宝宝可以手撕包菜叶,蒸鸡蛋羹时搅拌鸡蛋液,准备果盘前剪葡萄等等,只要家长做好示范并教会宝宝如何安全操作,她们的确可以非常专注、漂亮得完成任务,最最重要的,对宝宝来说,自己参与做出来的饭菜无比好吃。
第四,让吃饭变得有意思。《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介绍了巴学园的小同学每次吃饭时,都会从饭菜中品尝到“大海的味道,高山的味道”等等,让吃饭变得妙趣横生。我女儿一两岁时,我们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从有限的几道菜中尝到各种不同的味道,比如“春天的味道,咸阳的味道,元宵节的味道,鲜花的味道,米菲的味道”等等,在欢乐中享受美味。
最后,吃出幸福感。电影《决战食神》里葛优有句经典台词“美味是从舌尖到心里的一种幸福关系”。的确,让我们记忆深刻的美味,不一定是山珍海味或豪华大餐,而往往是伴随着幸福记忆的一顿粗茶淡饭。如何让孩子感受到吃饭是一种幸福?一家人定期吃一顿团圆饭,席间聊聊每个人的开心事儿。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火锅时,三岁多的女儿突发感慨:“今天好幸福呀!”或许是火锅准备过程中全家人都参与的那份热闹场景,或许是那满满一桌子的诱人新鲜食材,也或许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边吃边喝边聊天的温馨感触动了年幼的宝宝。
无论接纳,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也好,还是激发孩子食欲的办法也罢,其实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做自己吃饭的小主人,家长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主宰整个活动。现在催他吃饭,以后还得催他做作业……啥时候是个头啊?
每次给完育儿建议后,我都会担心妈妈们责怪自己,这并不是我期望的。很多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实则与家长的养育方式或者缺位密切相关。我深刻理解每个妈妈的不易,尤其是那些爸爸长期出差的家庭,妈妈独自育儿的难度和压力太大,就像这位妈妈,爱人出差在外,她需要带两个孩子,那晚她最后一次回我信息的时间是凌晨三点多,辛苦可想而知。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营养》一书中写道:“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希望更多的爸爸主动参与到育儿当中来,欣赏妻子的付出,和妻子一同借着育儿的机会养育及陪伴一家人的身心健康和茁壮成长!当一家人有勇气有毅力开开心心地拥抱每一天遇到的喜怒哀乐时,作为父亲,你一定会为自己的战略眼光点赞!